肾脏低级别嗜酸细胞瘤(LOT)是一种独特的肾肿瘤。最新研究通过分析20例LOT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数据,证实其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和与mTOR通路相关的基因变异(如MTOR、TSC1、ATM突变),支持将其归为独立的诊断类别,为精准诊断和未来治疗提供依据。 Read More... "深入解析肾脏低级别嗜酸细胞瘤: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与mTOR通路基因变异"
地塞米松是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辅助用药,广泛应用于防治化疗呕吐、缓解脑水肿、改善癌性疲劳等九大领域。本文将详细解析地塞米松在不同癌症治疗场景下的具体用法、推荐剂量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和家属全面了解其作用与潜在副作用,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 Read More... "地塞米松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全面解析9大应用场景及副作用管理"
最新研究揭示,通过阻断迷走神经异常信号,可有效逆转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致命消耗(恶病质)。这种创新的神经调控疗法,未来或能通过无创设备实现,为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带来新希望。 Read More... "癌症恶病质新突破:阻断迷走神经信号可逆转肺癌、胰腺癌致命消耗"
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诊断困难。本文通过案例深入探讨CTNNB1基因突变在辅助诊断、评估遗传风险及指导靶向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基因检测如何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厄达替尼)提供重要依据。 Read More... "韧带样纤维瘤病确诊难?CTNNB1基因检测如何辅助诊断与指导治疗"
人工智能(AI)正深刻变革肿瘤放疗,为肺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带来精准治疗新曙光。从智能靶区勾画到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增效,AI技术贯穿治疗全流程,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探索未来癌症治疗的更多可能。 Read More... "AI赋能肿瘤放疗:肺癌、直肠癌等癌症治疗迎来新突破"
服用靶向药伊布替尼(Ibrutinib)期间,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警惕出血风险与感染迹象。本文详细解读了伊布替尼的用药注意事项、常见副作用管理及药物相互作用,帮助您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Read More... "服用伊布替尼注意事项有哪些"
中国科学家在《癌细胞》期刊发表重大发现:树突状细胞能分泌DNASE1L3清除肿瘤内的免疫抑制屏障,从而促进T细胞浸润并增强其抗癌活性,这为提高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全新策略。 Read More... "免疫治疗新突破!中国科学家揭示树突状细胞如何增强T细胞抗癌活性"
最新研究发现,DNASE1L3靶点有望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突破。该研究揭示了DNASE1L3+树突状细胞能通过降解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增强CD8+ T细胞功能,从而显著提升抗PD-1/PD-L1疗法的治疗效果,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Read More... "癌症免疫治疗新突破:新靶点DNASE1L3如何增强PD-1/PD-L1疗效?"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TAR-200在2期临床试验中展现突破性疗效,为BCG耐药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带来希望。该疗法通过持续释放吉西他滨,在82%的患者中成功清除了肿瘤,有望成为避免膀胱切除的新选择。 Read More... "膀胱癌治疗新突破:TAR-200持续释放吉西他滨,82%患者肿瘤完全缓解"
一位18岁被诊断为晚期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分享了他十余年来与癌共存的心路历程。从化疗到克唑替尼等靶向治疗,他不仅战胜了病魔,更收获了事业与家庭。了解他的抗癌故事,获取晚期肺癌治疗的希望与力量。 Read More... "18岁确诊晚期肺癌,ROS1阳性患者亲述:靶向药如何助我走过15年?"
Nemvaleukin alfa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的ARTISTRY-1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持久的疾病控制效果。研究表明,该药作为单药治疗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了解更多关于该药的疗效、副作用及获取途径。 Read More... "Nemvaleukin Alfa临床研究新进展:为晚期黑色素瘤与肾细胞癌带来持久控制希望"
2025年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为患者带来精准治疗新希望。本文深入解读分子检测如何指导用药,特别是针对KRAS G12C突变的靶向药阿达格拉西布和索托雷塞的最新进展、价格及购买渠道。了解dMMR/MSI-H型免疫治疗和罕见靶点RET、POLE/POLD1的前沿动态。 Read More... "2025结直肠癌指南解读:KRAS G12C靶向药阿达格拉西布等新疗法如何改变治疗格局?"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喉鳞状细胞癌(LSCC)术后复发与体内微生物群落失衡密切相关。基于特定菌属建立的全新预后模型,其预测复发风险的效能远超传统TNM分期,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风险监测提供了新方向。 Read More... "喉鳞状细胞癌复发预测新突破:微生物模型准确率远超TNM分期"
曹雪涛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抑制DHODH靶点可阻断肿瘤细胞的“进食”行为(巨胞饮),进而逆转免疫抑制状态,有效克服乳腺癌、肺癌等癌症的抗PD-1治疗耐药问题。这一突破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Read More... "抑制DHODH靶点:克服抗PD-1耐药,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最新研究揭示了乳腺癌肝转移的关键机制。科学家发现,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DMBT1蛋白,诱导中性粒细胞在肝脏形成NETs,从而为癌细胞转移创造条件。靶向DMBT1的抗体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新策略,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Read More... "攻克乳腺癌肝转移:中国科学家发现关键蛋白DMBT1及其抑制策略"
一项最新研究构建了新型双硫死亡纳米诱导剂CYBC NPs,通过精准靶向乳腺癌细胞,阻断其代谢优势并诱导免疫原性死亡,成功激活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增强免疫疗法效果、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提供了全新策略。 Read More... "乳腺癌新疗法突破:双硫死亡纳米诱导剂如何重塑肿瘤代谢,激活长效抗癌免疫?"
新型CD20/CD19双靶点CAR-T疗法LV20.19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总缓解率高达100%。本文将深入解读其疗效、安全性数据、副作用及试验详情。 Read More... "套细胞淋巴瘤新希望:LV20.19双靶点CAR-T疗法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最新研究揭示了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不佳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该亚型肿瘤存在T细胞浸润减少、T细胞表型不当及缺乏肿瘤特异性反应等关键免疫缺陷。这一发现为探索mTOR抑制剂等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Read More... "为什么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对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最新研究揭示三大免疫缺陷"
深入解析癌细胞独特的代谢重编程机制,包括Warburg效应、糖酵解等关键能量通路。本文探讨了这些代谢改变如何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并介绍了靶向代谢的多种抑制剂及其在未来抗癌策略中的巨大潜力。 Read More... "癌症代谢新突破:靶向癌细胞能量通路,探索抗癌治疗新靶点"
最新研究揭示了肝癌细胞如何通过代谢产物N1-乙酰亚精胺来抑制免疫系统,从而削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等免疫疗法的效果。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肝癌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前景。 Read More... "揭秘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N1-乙酰亚精胺或成治疗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