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TAGLN2、CTSD等五种新蛋白有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在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为胃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新思路。 Read More... "如何更早发现胃癌?研究揭示TAGLN2等5种蛋白或成关键血清标志物"
靶向药图卡替尼(Tukysa)是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关键药物,但患者可能面临耐药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其耐药机制,并系统介绍基因检测、联合治疗等前沿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和家属寻找后续治疗方案。 Read More... "Tukysa图卡替尼耐药性"
最新临床研究显示,新型双抗药物QL1706联合化疗及贝伐珠单抗,为EGFR-TKI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该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期达26.51个月,且安全性可控,为耐药肺癌治疗带来突破。 Read More... "肺癌TKI耐药后怎么办?QL1706联合方案显著延长生存期,中位OS达26.5个月"
TH1和TH2细胞是CD4+T细胞的两种关键亚群,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了解这两种细胞的发现历史、功能差异及其相互调节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运作,以及它在维持健康和对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Read More... "什么是TH1和TH2细胞?一文读懂它们在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一项研究揭示其感染率、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新辅助化疗、术中出血、引流时间、低蛋白等是关键危险因素。了解并预防这些风险,对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Read More... "乳腺癌术后恢复必读:详解切口感染的成因、病菌及6大独立危险因素"
病毒样颗粒(VLP)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可作为肿瘤疫苗激活免疫,或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精准靶向癌细胞。本文详细介绍VLP在化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优势及未来前景,为癌症患者提供前沿治疗资讯。 Read More... "病毒样颗粒(VLP):癌症治疗新希望?一文读懂肿瘤疫苗与精准药物递送"
最新研究揭示,约5.2%的肠癌患者因ERBB2 RNA高表达但无基因扩增而被标准检测遗漏。这可能使他们错失HER2靶向治疗的良机。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被忽视的患者群体,并呼吁重新审视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Read More... "HER2靶向治疗新方向:为何5.2%的肠癌患者被标准检测遗漏?"
创新mRNA疗法mRNA-2416在治疗晚期卵巢癌及实体瘤的1/2期临床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尽管联合度伐利尤单抗的疗效有限,但其免疫激活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Read More... "mRNA-2416治疗卵巢癌:1/2期研究显示安全性良好,但疗效如何?"
一项创新的溶瘤病毒(NDV-GT)疗法将癌细胞伪装成“猪细胞”,利用免疫排斥反应精准抗癌。临床试验显示,该疗法对晚期肺癌、肝癌等实体瘤的疾病控制率高达90%,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Read More... "溶瘤病毒新突破:将癌细胞变“猪肉”?临床证实疾病控制率达90%"
罗氏格菲妥单抗二线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上市申请遭FDA拒绝。尽管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期,但因试验中美国患者比例过低,其对美国人群的益处证据不足。了解该药最新动态及获取渠道。 Read More... "格菲妥单抗二线治疗DLBCL遭FDA拒绝:临床数据积极为何未能获批?"
本文深入探讨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在癌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枢纽作用。文章揭示了这一细胞过程如何影响细胞增殖与凋亡,解释了两种疾病间的负相关性,并讨论了靶向线粒体自噬作为创新治疗策略的巨大潜力。 Read More... "线粒体自噬:癌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双面开关”与治疗新靶点"
最新研究揭示,SPHK1在巨噬细胞中是导致结直肠癌肝转移免疫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靶向SPHK1不仅能有效抑制肿瘤,还能显著增强抗PD-1免疫疗法的效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带来了突破性的新希望。 Read More... "结直肠癌肝转移新突破:靶向SPHK1可增强PD-1免疫治疗效果"
最新研究揭示了卵巢癌复发的关键机制。科学家发现髓系细胞网络和BRCA基因状态共同重塑了复发性卵巢癌的免疫微环境,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新策略,攻克卵巢癌耐药与复发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Read More... "卵巢癌为何容易复发?最新研究揭示免疫微环境的关键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将MYC抑制剂与线粒体代谢抑制剂联合,可显著增强对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这种创新的联合治疗策略通过协同作用,为MYC靶向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有望提升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Read More... "MYC抑制剂新突破:联合线粒体抑制剂,协同增效抗击癌症"
鼻咽癌免疫治疗新研究:干扰素响应性高内皮微静脉(IFN-HEV)被证实能驱动抗癌免疫反应。基于此发现的CTRscore模型,可精准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的疗效,助力个性化治疗。 Read More... "鼻咽癌免疫治疗新突破:CTRscore模型问世,精准预测免疫疗法效果"
KEYNOTE-A18研究最终分析证实,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化放疗可显著改善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28%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且安全性可控,为该类患者确立了新的治疗标准。 Read More...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放疗:KEYNOTE-A18研究最终数据确立宫颈癌治疗新标准"
TAR-200,一种创新的吉西他滨膀胱内递送系统,为BCG无反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带来新希望。临床研究显示其完全缓解率高达82.4%,为寻求保留膀胱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重要新选择。 Read More... "TAR-200:BCG无反应膀胱癌新疗法,82.4%完全缓解率带来保膀胱希望"
服用靶向药伊布替尼(Ibrutinib)治疗白血病或淋巴瘤时,患者应注意什么?本文为您全面解析用药期间的定期监测、出血与感染风险、药物相互作用及特殊情况下的管理要点,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与有效。 Read More... "服用伊布替尼(Ibrutinib)应注意什么"
FDA授予新型TEAD抑制剂VT3989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恶性间皮瘤。早期临床数据显示,该药对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作用机制、临床数据、副作用及未来研发计划。 Read More... "间皮瘤新希望:TEAD抑制剂VT3989获FDA孤儿药认定,疗效显著"
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癌症患者需警惕心脏毒性。最新研究发现,治疗前检测CD69生物标志物水平,或可预测心肌炎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为高风险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了解如何管理ICI副作用。 Read More... "警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新研究发现CD69可预测心肌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