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注意到疟疾与一种特定类型的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之间存在关联。近日发表在《免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可能揭示了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在伯基特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研究背景:疟疾与伯基特淋巴瘤的谜团
非复杂性疟疾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烧、寒战、出汗、头痛、恶心或呕吐,但不伴有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
伯基特淋巴瘤是赤道非洲和新几内亚地区儿童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主要影响B细胞。尽管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罕见,但在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持续流行的地区,其发病率要高出10倍。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五种,但只有恶性疟原虫与伯基特淋巴瘤有关。尽管自1958年以来,这种疾病就与恶性疟原虫感染相关联,但其导致癌症的潜在机制一直鲜为人知。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杰出教授Rosemary Rochford博士强调:“了解疟疾在增加儿童癌症风险中扮演的直接角色,意味着减少非洲地区恶性疟原虫疟疾负担的措施,也可能降低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率。”
关键发现:AID酶与MYC基因易位的作用
为了探究其中的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患有非复杂性疟疾的儿童和未患疟疾儿童的血液样本,分析了其中B细胞内激活诱导型胞苷脱氨酶(AID酶)的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患有非复杂性恶性疟原虫疟疾的儿童,其B细胞中的AID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人员指出,伯基特淋巴瘤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MYC基因的易位——这是一种基因突变,其中DNA片段从一个染色体断裂并连接到另一个染色体上。AID酶对于MYC基因的易位至关重要,因此,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AID酶水平升高,表明恶性疟原虫疟疾直接参与了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此外,研究还发现升高的AID酶是完全具有功能的。这种过量且功能正常的AID酶进一步支持了恶性疟原虫在导致伯基特淋巴瘤中的作用。
Rochford博士强调:“这项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关于AID酶在伯基特淋巴瘤以及潜在的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因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文献。”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评估恶性疟原虫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其他影响,以确定这种疾病如何为癌症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项研究通过揭示AID酶和MYC基因易位在恶性疟原虫感染与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关联,为理解这一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层面的证据。深入理解疾病的根源,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抗癌药和靶向药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正在寻求海外靶向药或仿制药的患者,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您可以通过MedFind的药品代购服务获取所需的药物信息和购买渠道。此外,MedFind的AI问诊服务也能为您提供初步的健康咨询和信息支持,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潜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