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术后复发一直是治疗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日,一项基于肿瘤全基因组的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技术——Signatera Genome Assay,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了其令人鼓舞的研究数据。该研究证实,Signatera Genome Assay在预测早期可切除NSCLC患者复发风险和指导后续治疗策略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预后价值。
ctDNA检测:精准预测NSCLC复发风险的关键
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在术后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窗口期(术后3个月内,辅助治疗启动前)呈ctDNA阴性的患者,其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均显著改善(P < .0001)。具体数据显示,在所有患者中,ctDNA阴性患者的RFS风险比(HR)为10.0(95% CI, 3.9-28.0; P < .001),颅外复发患者的RFS风险比更是高达17.0(95% CI, 5.4-57.0; P < .001)。
相反,在完成确定性治疗后,ctDNA持续阳性则与所有亚型(包括腺癌)的RFS显著降低密切相关(HR, 88.3; 95% CI, 34.8-224.0; P < .0001)。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ctDNA检测在早期NSCL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核心作用。
Signatera Genome Assay:高灵敏度捕捉微小病灶
该研究还强调了纵向ctDNA检测在发现颅外复发方面的卓越表现。在所有患者中,完成确定性治疗后的纵向ctDNA检测对颅外复发的敏感性高达89.3%。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显示,无论疾病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如何,该检测均表现出高敏感性。例如,在所有分期的腺癌患者中(n = 19),敏感性达到90%;在非腺癌患者中(n = 13),敏感性为77%。
贝勒斯科特与怀特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Gaston Becherano博士表示:“这些数据表明,通过Signatera Genome Assay进行系列ctDNA检测,可作为早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FS的有效预后生物标志物。”
为何ctDNA检测对早期NSCLC患者至关重要?
尽管早期可切除NSCLC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出有限的病灶,但其生物学特性往往具有侵袭性,例如I期疾病的复发率可高达27%。这种侵袭性凸显了对高敏感性检测手段的迫切需求,以指导预后判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因此,Becherano博士及其团队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评估Signatera Genome Assay在这一患者群体中进行风险分层的临床价值。
研究设计与患者特征
这项研究的主要队列包括216名有ctDNA检测结果的患者,最终197名患者被纳入分析。研究主要进行了两项分析:
- MRD里程碑分析(n = 126): 针对在术后3个月内且辅助治疗前进行ctDNA检测的患者。
- 确定性治疗后分析(n = 184): 针对完成辅助治疗(如有)或手术(如无辅助治疗)后的患者,直至RFS事件发生。
患者基线特征显示,两个队列的中位年龄均为69岁,多数为女性(61.9%和57.1%),腺癌组织学类型最为常见(76.2%;73.9%)。IA期疾病最为普遍(54.8%;60.3%)。MRD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8个月,确定性治疗后队列为20.5个月。
展望未来:ctDNA在NSCLC管理中的潜力
鉴于MRD ctDNA阳性且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数量较少(n = 9),研究人员指出,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队列进行进一步验证,以全面评估ctDNA动态对辅助治疗反应的影响。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像Signatera Genome Assay这样的先进诊断工具,有望为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寻求海外靶向药代购或AI问诊服务的癌症患者,MedFind致力于提供专业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不仅提供全球新药代购服务,还通过AI问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建议,助力患者获取前沿抗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