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诊疗手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精准医学与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5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的更新,更是汇集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指引着未来的治疗方向。
在近期举行的2025 CSCO指南会议上,专家们对《早期/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探讨了分子检测、辅助靶向治疗、围术期免疫治疗以及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策略。
2025 CSCO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核心更新亮点
本次指南更新涵盖了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的治疗策略,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更新点:
1.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精准分型与辅助治疗
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检测环节,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对于ⅠB期术后患者,新增了对EGFR敏感突变的检测推荐。而针对Ⅱ~Ⅲ期患者,ALK融合突变的检测推荐级别被提升至1级。
这些调整是基于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数据,例如ADAURA研究和ALINA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证明,对于携带特定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敏感突变或ALK融合突变)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接受相应的靶向药辅助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DFS),并且有望带来总生存期(OS)的获益。因此,指南明确推荐对这类驱动基因阳性的早期患者实施靶向药物治疗。
2. 围术期治疗模式的革新
围术期治疗策略是本次指南更新的另一大重点。基于KEYNOTE-671、RATIONALE-315和AEGEAN等多项重磅临床研究结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夹心饼式”治疗模式(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治疗)被列为1级推荐。研究显示,这种模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DFS和OS。
此外,CheckMate77T研究的数据也显示,纳武利尤单抗的围术期“夹心饼式”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的PFS。考虑到纳武利尤单抗在中国尚未获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指南将其列为2级推荐。这些更新为早期和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优化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3. 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探索
对于不携带常见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HARMONI-2研究比较了依沃利单抗(一种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与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依沃利单抗在PFS方面显示出优势。尽管OS数据尚待成熟,指南仍将其列为2级推荐,体现了对新型免疫联合策略的关注。
新辅助免疫治疗在早期肺癌中的前景
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其应用正逐步向早期和局部晚期阶段拓展。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备受瞩目,CheckMate 816研究的更新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新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DFS,并提高完全病理缓解(PCR)和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这些积极效果也正在转化为总生存期的改善。因此,新辅助免疫治疗已被纳入指南推荐。
当前的研究热点正聚焦于围术期治疗,即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再辅以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模式。这种“夹心式”策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特别是对于术前未能达到理想病理缓解的患者。未来,如何更精准地筛选适合不同围术期治疗模式(术前新辅助、夹心式、术后辅助)的患者,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的未来影响
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认知的加深,除了PD-1/PD-L1之外,针对TIGIT、LAG-3等新靶点的研究以及免疫激动剂(如OX40)的应用正在推进。同时,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小分子靶向药(如JAK1抑制剂)的联合探索,为克服免疫耐药、提高疗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早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这些新型联合策略有望提高患者的有效率并延长PFS。例如,依沃利单抗通过同时靶向PD-1和VEGF,在PD-L1阳性患者中显示出PFS获益。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数据,以指导制定更精准的联合治疗策略,从而改变肺癌的治疗格局。
面对复杂多样的治疗方案和不断涌现的新药,患者和家属往往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可靠的药物获取途径。了解最新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一些国内尚未上市或价格昂贵的靶向药、抗癌药,许多患者会考虑海外购药或代购。在做出治疗决策时,利用AI问诊服务作为辅助工具,结合专业医生的意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获取所需药物,了解其价格和哪里购买的渠道,是抗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