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而言,准确评估病情进展和预后至关重要。近期发表在《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上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深入探讨了淋巴血管侵犯(LVI)在CSCC预后中的作用,揭示了其作为一个独立不良预后预测因子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与发现
为了明确LVI是否是CSCC患者主要不良预后(定义为淋巴结转移、区域内转移、远处转移或疾病特异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跨国、回顾性数据库分析。该研究纳入了来自美国、西班牙和巴西12个中心的14,825名患者的23,166例CSCC病例数据。
研究团队收集了包括组织分化程度、神经周围侵犯(PNI)、淋巴血管侵犯(LVI)、肿瘤大小、侵犯深度、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结局等临床和病理风险因素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肿瘤中,仅有0.8%(179例)为LVI阳性。然而,这些LVI阳性肿瘤更可能表现出分化差、存在PNI以及处于晚期。
LVI与不良预后的显著关联
研究的关键发现在于,存在LVI的患者与没有LVI的患者相比,其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 局部复发率:13.4% vs 3.1%(P < .001)
- 淋巴结转移率:22.3% vs 1.9%(P < .001)
- 区域内转移率:5.6% vs 0.4%(P < .01)
- 远处转移率:8.9% vs 0.6%(P < .001)
- 疾病特异性死亡率:17.9% vs 1.2%(P < .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LVI阳性肿瘤在3年内的主要不良结局累积发生率远高于LVI阴性肿瘤(33.5% vs 3.2%;P < .001)。存在LVI与主要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82%相关(亚分布风险比,1.82;P = .002)。
即使在低分期的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分期(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肿瘤中,LVI阳性患者的3年主要不良结局累积发生率也显著高于LVI阴性患者(20.7% vs 1.6%;P < .001)。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LVI与不良预后的关联仅在没有PNI的情况下更显著,这表明LVI和PNI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P = .01)。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研究作者总结指出,LVI阳性肿瘤与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预测能力可与PNI和侵犯深度等已知的CSCC高危因素相媲美。这些结果强调了LVI作为CSCC不良预后独立风险预测因子的关键作用,并凸显了在未来完善CSCC分期系统时考虑LVI的必要性,以提高分期系统的准确性和临床指导价值。
对于CSCC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了解LVI等风险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病情和预后,从而与医生共同制定更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面对复杂的癌症治疗,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和专业的诊疗建议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高风险或晚期CSCC,可能需要考虑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先进方案。获取这些通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靶向药或高性价比的仿制药,可以通过可靠的渠道进行了解和获取,例如MedFind 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多用药选择。
此外,在探索治疗方案的过程中,MedFind AI问诊服务可以为患者提供初步的智能咨询和信息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和可能的治疗方向。同时,MedFind网站还提供了丰富的抗癌资讯,包括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帮助患者和家属获取全面的抗癌知识。
研究局限性
研究人员也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回顾性研究设计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遍性;LVI的罕见性导致相关病例数较少;以及不同中心临床实践的差异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