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诊断的、PD-L1阳性且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方案——免疫单药治疗还是联合化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PD-L1表达虽然是常用的生物标志物,但其预测效果并不完美。近期,一项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创新的血浆指导适应性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探索了一种基于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研究共纳入40名晚期NSCLC患者,他们首先接受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单药作为一线治疗。
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在第二个治疗周期开始时,通过检测患者血浆中ctDNA的变化来评估早期疗效。具体标准为:
- 血浆应答者: ctDNA水平显著下降(最大变异等位基因频率降低≥50%)或持续处于低水平。
- 血浆无应答者: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患者。
随后,研究团队结合影像学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 对于影像学有效或稳定且获得血浆应答的患者,继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
- 对于影像学稳定或无症状进展但血浆无应答的患者,治疗方案将强化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为基础的双药化疗。
- 出现症状性疾病进展的患者则终止治疗。

关键研究结果:生存获益与化疗优化
该适应性治疗策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 总体疗效显著: 整体有效率(ORR)达到了50%,另有22.5%的患者病情稳定。
- 生存数据优异: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4.9个月,与历史对照数据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 减少化疗暴露: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该策略显著减少了患者接受化疗的比例。研究中实际接受化疗的患者比例仅为17.5%,远低于根据PD-L1状态预测的37.5%。这意味着更多患者免于承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 安全性可控: 治疗中出现的毒副作用与帕博利珠单抗及铂类化疗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ctDNA:精准预测疗效的强大工具
研究进一步证实,ctDNA的动态变化是预测预后的强大指标。数据显示,无论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高低,血浆ctDNA应答情况都与生存期密切相关:
- 血浆应答者的中位PFS长达16.4个月,而无应答者仅为4.8个月。
- 血浆应答者的中位OS更是高达34.3个月,远超无应答者的8.6个月。
这一发现凸显了ctDNA作为早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工具的巨大潜力,它能够比传统影像学更早、更灵敏地反映治疗效果。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研究负责人Julia K. Rotow博士总结道,对于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通过血浆ctDNA指导从免疫单药到联合化疗的强化治疗策略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方法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还成功地让部分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化疗。ctDNA动力学正成为指导NSCLC一线治疗临床决策的重要新兴工具。
当然,这一创新策略仍需在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验证,以明确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如果您对帕博利珠单抗或其他NSCLC治疗方案有疑问,例如药物价格、购买渠道或副作用管理,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