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癌症相关死因前列。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90%以上。在直肠癌的治疗决策中,准确的术前分期至关重要,特别是淋巴结转移(LNM)和肿瘤沉积(TD)状态,这两者共同决定了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中的N分期。
pN分期对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性
“肿瘤沉积”指的是在原发肿瘤周围的脂肪组织中发现的、没有淋巴结构残留的离散癌结节。在直肠癌患者中,一旦确认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肿瘤沉积(即pN+),通常意味着预后较差,疾病至少属于临床III期。对于这类患者,通常推荐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目的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和抑制远处转移。因此,在手术前精准评估pN分期,对于指导后续治疗、改善患者生存具有核心意义。
传统MRI评估pN分期的局限性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直肠癌术前评估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传统上,医生主要依据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缘光滑度及内部信号均匀性等形态学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转移。然而,这种方法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恶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在大小上常常重叠,超过一半的转移性淋巴结直径甚至小于5毫米;其次,依赖淋巴结外观和信号不均来识别转移的敏感性也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目前影像学上还没有公认的、能够可靠区分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沉积的标准,对肿瘤沉积的确诊仍需依赖术后病理检查。尽管一些研究指出,常规MRI评估的N分期(mriN)、T分期(mriT)以及直肠系膜筋膜(MRF)是否受侵等是pN+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其准确性仍有提升空间。
结合ADC值:提升预测精度的新探索
扩散加权成像(DWI)衍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能够量化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从而间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已有研究提示,肿瘤本身的ADC值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肿瘤沉积及pN分期有关。此外,肿瘤与其周围组织(如直肠系膜)及邻近直肠壁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区域的ADC值也可能蕴含着预测pN分期的重要信息。
近期,《European Radi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旨在开发并验证一个结合术前MRI特征和多区域ADC值的新型预测模型,以期提高对可切除直肠腺癌(RA)pN分期的预测效能。
研究方法与关键发现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来自两个医疗中心的254例可切除直肠腺癌患者数据(中位年龄67岁,男性占多数)。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前MRI检查。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139例)、内部验证集(60例)和外部验证集(55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pN分期显著相关的MRI特征和多区域(肿瘤、肿瘤周围组织、肿瘤附近直肠壁)ADC值,并在训练集中构建了一个列线图预测模型。
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包括:肿瘤总体积、最大淋巴结短径分类、壁外血管侵犯(EMVI)、直肠系膜筋膜(MRF)受累情况,以及直肠腺癌本身和肿瘤周围组织的ADC值。研究者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了新模型与传统mriN分期在预测pN状态方面的性能,并通过DeLong检验进行了比较。
表:新模型与mriN分期预测pN期的ROC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pN分期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mriN分期:
- 训练集:AUC 0.848 vs 0.672 (P < 0.001)
- 内部验证集:AUC 0.843 vs 0.699 (P = 0.008)
- 外部验证集:AUC 0.857 vs 0.723 (P = 0.01)
研究结论与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表明,整合了术前MRI常规特征和多区域ADC信息的新型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对可切除直肠腺癌pN分期的预测准确性。更精准的术前分期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个体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更精确地筛选出需要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从而可能改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准确的术前分期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包括是否需要新辅助治疗以及后续的药物选择。如果您对直肠癌的最新治疗方案或靶向药物有疑问,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和抗癌资讯可以为您提供参考。虽然这项研究聚焦于诊断分期,但精准的评估是后续有效治疗的基础。对于需要特定靶向药或仿制药的患者,了解可靠的购药渠道同样重要。MedFind致力于提供海外靶向药和仿制药代购服务,确保患者能够获取所需药物。
原始研究信息:
Hui Luo, Yue-Qin Gou, Yue-Su Wang, et al. A novel pN stage prediction model for resectable rectal adenocarcinoma based on preoperative MRI features and multiregion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European Radiology. DOI: 10.1007/s00330-025-1152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