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 2025前瞻:中国力量引领全球抗癌新方向
备受全球肿瘤学界瞩目的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定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作为引领全球癌症治疗方向的顶级学术会议,ESMO每年都会发布一系列可能改写临床实践的重磅研究。今年,中国学者的表现尤为亮眼,共有23项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其中更有3项研究荣登大会最高级别的“主席论坛”,这标志着中国肿瘤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主席论坛三大亮点:聚焦肺癌与尿路上皮癌
主席论坛是ESMO年会的核心,入选研究均代表了年度最重要的临床突破。今年,来自中国的三项研究占据了半壁江山,展示了在肺癌和尿路上皮癌领域的创新成果。
依沃西单抗:肺鳞癌一线治疗新选择?
在晚期肺鳞癌的治疗中,免疫疗法已是标准方案。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疗效是临床探索的重点。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将公布HARMONi-6研究的重磅数据。该研究旨在评估依沃西单抗(Ivosidenib)这款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对比当前标准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项研究的结果或将为肺鳞癌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
ADC新药:攻克EGFR突变肺癌耐药难题
对于携带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靶向药(TKI)耐药后的治疗选择极为有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将带来OptiTROP-Lung04研究的成果,该研究评估了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在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疗效。这项研究探索了ADC药物在这一特定患者群体中的潜力,有望为EGFR突变肺癌的后续治疗开辟新途径。如需了解更多前沿靶向药的代购信息,可以咨询MedFind全球药房。
免疫联合ADC:尿路上皮癌治疗新策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盛锡楠教授将公布一项针对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研究。该研究比较了维迪西妥单抗(一种ADC药物)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效果。这项“ADC+免疫”的创新联合方案,特别是在HER2阳性患者中显示出巨大潜力,有望为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多癌种研究突破,提供新治疗选择
乳腺癌治疗前沿进展
本届ESMO年会上,乳腺癌领域同样捷报频传,多项中国研究入选:
- HR+/HER2-乳腺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樊英教授将报告OptiTROP-Breast02研究,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在经治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R+/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
- HER2+乳腺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胡夕春教授将公布一项III期研究,直接比较了Trastuzumab botidotin与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的疗效。此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宋尔卫教授团队则带来了SHR-A1811对比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数据。这些研究都可能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武器。
消化道肿瘤研究新成果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中国学者也贡献了多项重要研究,覆盖了肝癌、胆管癌、胃癌等多个癌种。其中包括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肝内胆管癌的新辅助治疗,KN026联合化疗用于HER2阳性胃癌的后线治疗,以及诺法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III期研究结果。这些探索为难治性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新证据。如果您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疑问,不妨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
罕见肿瘤治疗新希望
除了常见癌种,中国研究者在肉瘤、宫颈癌等相对罕见的肿瘤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例如,比较莱古比星与多柔比星在晚期软组织肉瘤中的疗效研究,以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III期研究,都为这些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肿瘤研究力量的崛起
从肺癌、乳腺癌到消化道肿瘤和罕见肿瘤,中国学者在2025年ESMO年会上的卓越表现,不仅展示了研究的数量,更体现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这些研究直面临床实践中的耐药、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等痛点问题,其成果有望直接转化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惠及全球癌症患者。中国肿瘤学研究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迈进,未来可期。更多关于癌症治疗的最新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