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肝癌的隐秘关联
近年来,“肠肝轴”理论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究竟是哪些特定的细菌在其中扮演了“反派”角色,其具体的作案手法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谜题。
近日,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的一角。由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鉴定出一种能够通过肠肝轴促进肝癌发展的新型致病菌,并完整揭示了其独特的致癌机制。
肝癌患者体内的“特殊住客”: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
研究团队通过对52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粪便样本与50例健康捐赠者的样本进行深度分析,发现了一个显著差异:在肝癌患者的粪便和肿瘤组织中,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细菌的丰度明显更高。
进一步的鉴定将目标锁定在该菌属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潜在致病菌——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C. mitsuokai)。这一发现表明,这种特殊的肠道细菌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肠道到肝脏:C. mitsuokai的“作案路径”
那么,这种原本存在于肠道的细菌是如何“跑”到肝脏并“作恶”的呢?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动物实验揭示了其“作案路径”:
- 破坏肠道屏障:口服给予的C. mitsuokai能够破坏小鼠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如同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 迁移至肝脏:借助这个缺口,活的C. mitsuokai细菌得以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迁移至肝脏。
- 精准“吸附”癌细胞:研究发现,C. mitsuokai对肝癌细胞的黏附能力远强于正常肝细胞。这是因为它表面的Gtr1/RagA蛋白可以与肝癌细胞上的γ-catenin蛋白特异性结合,使其能够在肝脏肿瘤微环境中成功“定居”。
揭秘致癌机制:喹啉酸与TIE2信号通路
C. mitsuokai在肝脏定植后,又是如何促进癌症发展的呢?令人意外的是,并非细菌本身直接作用,而是其分泌的一种代谢产物——喹啉酸(quinolinic acid)。
研究证实,喹啉酸能够与肝癌细胞表面的TIE2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内一条关键的促癌信号通路——TIE2/PI3K/AKT通路。这条通路的激活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抑制其凋亡,最终加速了肝癌的进展。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使用TIE2抑制剂进行干预时,C. mitsuokai的促癌作用便被有效消除,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机制的准确性。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首次证实了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是一种新型的促肝癌细菌,并系统地阐明了其从肠道迁移、在肝脏定植到通过代谢物激活特定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的完整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肠肝轴在肝癌中作用的理解,也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未来,靶向TIE2/PI3K/AKT通路或许能为部分肝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已进入靶向和免疫时代,多种药物为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肝癌靶向药的最新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对于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选择,您也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的深度分析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