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肺癌手术的新时代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的治疗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精准微创治疗已成为当前外科领域的核心趋势,旨在以更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这一理念贯穿于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两大方面。
在外科手术领域,单孔胸腔镜乃至单孔机器人手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切口更小,创伤更轻,术后恢复更快,同时也保证了手术的精准与安全。对于部分早期肺癌(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或因年龄、身体状况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消融、放疗等非手术微创手段提供了宝贵的替代选择。这些治疗方式不仅有效控制了肿瘤,更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免疫治疗前移: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新希望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崛起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尤其是在围术期(手术前后)的应用备受瞩目。将免疫治疗“前移”至术前,即新辅助免疫治疗,已成为改善可切除Ⅲ期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国际权威的CheckMate-816研究证实,对于可手术的NSCLC患者,在术前采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化疗的方案,相较于单纯化疗,可将病理完全缓解(pCR,即术后标本中未发现存活肿瘤细胞)率从2.2%大幅提升至24%。这意味着更多患者在手术时体内已无活性癌细胞,其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也得到了显著延长。如今,术前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许多医疗中心推荐的治疗模式,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切实的希望。
EGFR突变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成标准
对于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策略则更为精准。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已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里程碑式的ADURA研究明确指出,对于IB-IIIA期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术后使用靶向药物奥希替尼(Osimertinib)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癌症复发或转移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基于此强有力的证据,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已被全球各大诊疗指南广泛推荐。
然而,在术前新辅助治疗领域,EGFR阳性患者的最佳选择仍在探索中。目前数据显示,新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而新辅助免疫治疗则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明确哪种术前方案能为EGFR阳性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疗选择,患者与家属需要获取准确、前沿的医疗信息。如果您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疑问,或希望了解如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的详细信息及获取渠道,可以咨询MedFind。我们提供专业的AI问诊及可靠的药品代购服务,助您在抗癌路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