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腹部肿瘤(如胰腺癌、肝癌、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风险,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挑战。有效识别术前的高危因素,对于医生制定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优化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术后并发症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延缓后续辅助治疗的时机,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术前状态,特别是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成为提升手术安全性和预后效果的关键。
尽管营养不良已被广泛认为是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际上对于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来自意大利Marta Sandini等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利用生物电阻抗矢量分析(BIVA)技术,评估了胃肠道大型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和相位角(PA)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4年的权威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上。
研究方法概览
该研究纳入了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意大利三家医疗中心接受择期胰腺癌、肝癌或胃癌切除术的成年患者。研究排除了可能影响身体电学特性的患者,如伴有肾病或局部体液积聚的患者。研究团队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病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MI)、体重下降情况以及血常规等数据。营养不良的诊断采用了全球营养领导人倡议(GLIM)的标准。所有患者均遵循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围手术期管理原则。
在麻醉诱导前2小时和术后第1天,研究人员使用单频相敏阻抗分析仪进行了生物电阻抗矢量分析(BIVA),并计算了相位角(PA),以此反映患者的营养和身体成分状态。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营养不良和PA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联。
关键研究结果
这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542例患者,其中接受胰腺切除术、肝脏切除术和胃切除术的患者分别占51.5%、37.1%和11.4%。研究发现,术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6.6%。总体而言,有53.3%的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其中15.5%为Clavien-Dindo分级(CDC)≥3级的严重并发症。
研究比较了发生并发症和未发生并发症的两组患者特征,发现两组在手术部位、体重下降、ASA分级、新辅助治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失血量、输血量以及术后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Tab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whole cohort and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ions
生物电阻抗矢量分析(BIVA)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患者的PA、标准化相位角(SPA)、脂肪成分和体细胞质量均有所下降,而总体水、细胞外水和细胞内水则有所增加。在发生复杂并发症的患者中,PA、SPA和体细胞质量的变化尤为显著。
Tab 2 Distribution of BIVA-derived variables i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eriod
Tab 3 Comparison of the absolute delta (postoperative–preoperative) of BIVA-derived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mplications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术前和术后第1天相位角差值(ΔPA)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显示,ΔPA小于-0.5%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ΔPA大于等于-0.5%的患者。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认,年龄、胰腺切除术、失血量、术前营养不良以及术后第1天相位角(ΔPA)的显著下降,是预测术后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Tab 4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sidering as outcome the absolute delta of phase angle <−0.5
Tab 5 Univariable and multivariable analyses for complications
研究结论与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对于接受腹部大型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营养不良会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术后第一天相位角(PA)的下降被确定为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相位角作为反映细胞膜功能和身体细胞质量的指标,其下降可能提示患者在手术应激后出现了更严重的身体功能和营养状态恶化。
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医生,在对胰腺癌、肝癌、胃癌等腹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加强营养评估和身体成分分析。通过生物电阻抗矢量分析(BIVA)等技术监测相位角(PA)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术后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高危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更积极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例如加强营养支持、实施个体化的加速康复计划等,以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虽然本研究强调了风险预测的重要性,但术前积极干预能否有效改善相位角并最终降低术后并发症,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然而,既有的证据表明,围手术期采用免疫营养补充和多维度的术前康复计划,对于改善患者手术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癌症治疗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除了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可能还需要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其他药物辅助。获取准确的药物信息和可靠的购药渠道至关重要。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靶向药、仿制药的购药途径,或者需要了解更多抗癌资讯,可以考虑访问MedFind网站,了解其提供的海外购药服务和抗癌资讯。
总之,这项研究为预测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强调了营养状态和身体成分分析在优化癌症手术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Sandini M, Gianotti L, Paiella S, et al. Predicting the Risk of Morbidity by GLIM-Based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in Oncologic Abdominal Surgery in the Context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s : The PHase Angle Value in Abdominal Surgery (PHAVAS) Study. Ann Surg Oncol. 2024;31(6):3995-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