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球性的健康威胁,其隐匿性强,往往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然而,现代医学已明确指出,早期筛查是提高癌症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最关键环节。许多人依赖年度常规体检,但这真的足够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张晓东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常规体检在癌症筛查方面的局限性,以及针对性早癌筛查的独特优势。
常规体检 ≠ 早癌筛查
张晓东教授指出,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其主要目的是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而非专门针对癌症。虽然部分体检包含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但这项指标升高时,往往提示癌症已发展到中晚期,并非早期,因此不能作为早癌筛查的可靠指标。偶尔有通过肿瘤标志物升高发现癌症的案例,但这更像是偶然发现的进展期肿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筛查。
近年来,随着对肺癌筛查认知的提高,胸部CT检查逐渐被纳入部分体检项目,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后,CT普及率大幅提升,确实提高了我国早期肺癌的诊断率。然而,对于发病率同样高企的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常规体检能做的非常有限。
此外,普通体检机构的工作人员通常缺乏肿瘤专科知识和敏感性。即使发现异常,也只是建议去专科医院复查,这与主动、系统的早癌筛查存在本质区别。
我国胃肠道肿瘤筛查的严峻现状
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单中名列前茅。特别是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已跃居第二位,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然而,与肺癌筛查相比,这些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面临更大挑战。主要原因是其金标准筛查方法——胃镜和肠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且肠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较为繁琐,导致公众接受度普遍不高。
张晓东教授引用数据指出,我国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普遍偏低。例如,胃癌的早诊率约为20%(日本高达65%以上,这得益于其数十年的胃镜筛查普及),结直肠癌约为30%(美国因医保覆盖筛查,早诊率和治愈率均较高),而食管癌高发区的早诊率甚至不足10%。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预后。早期诊断是提升治愈率的关键,也是后续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如靶向药、免疫疗法等)的基础。
胃肠道肿瘤的主要筛查方法
针对不同的消化道肿瘤,目前公认的有效筛查手段有所不同:
- 胃癌筛查: 胃镜检查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无可替代。尽管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备受关注,但目前尚无法单独用于胃癌的精准早筛。
- 结直肠癌筛查: 肠镜检查同样是“金标准”。近年来出现的大便基因检测是一种补充手段,适用于大规模人群初筛,因其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但需注意,该方法对极早期癌变(如黏膜内癌、小息肉癌变)的检出率有限,主要发现的是局部进展期肿瘤。对于高危人群,肠镜仍是首选。
张晓东教授特别强调,即使是大便基因检测阳性的患者,也必须进行肠镜检查才能最终确诊。然而,目前阳性患者的肠镜复诊率不足50%,这反映了公众对筛查认知和依从性仍有待提高。
总结: 常规体检无法替代针对性的早癌筛查,尤其对于胃癌、结直肠癌等高发消化道肿瘤。胃肠镜检查虽然有不便之处,但仍是发现早期病变、抢占治疗先机的最有效手段。提高公众对早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至关重要。如果您对癌症筛查或抗癌药物信息有疑问,可以查阅相关诊疗指南或考虑使用MedFind AI问诊获取初步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