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诊到精准治疗:一例罕见癌症的希望之路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一个明确的诊断是迈向有效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在面对一些罕见的恶性肿瘤时,诊断过程往往充满挑战与曲折。本文将分享一个特殊的病例:一名43岁的男性患者,因喉部罕见的“小涎腺癌”发生肝转移,起初被误诊为肝内胆管癌,导致一线治疗无效。最终,通过精准的分子病理检测——EGFR表达检测,医生们修正了诊断,并采用以抗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为核心的二线方案,成功帮助患者获得了持续的病情缓解。这个案例不仅凸显了罕见肿瘤诊断的复杂性,更为EGFR表达阳性的转移性喉小涎腺癌患者揭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治疗新路径。
病例详情:一次曲折的诊疗历程
这位43岁的男性患者,身体状况良好(ECOG评分为1分),因“右侧腹痛十余天,发现肝脏占位八天”而入院。他的病史可以追溯到2021年4月,当时他因喉癌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喉导管癌,并伴有局部侵犯。基因检测显示为RAS野生型,无ERBB2(即HER2)扩增。术后,他接受了标准的辅助放疗。
然而,平静的日子在2023年12月被打破。CT扫描显示,他的肝脏出现了多发占位性病变。为了明确病灶性质,医生于2024年1月对他进行了CT引导下的肝穿刺活检。初步的病理结果仅提示为腺癌,但由于免疫组化标志物表达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组织来源。会诊结果也未能完全排除胆管癌的可能性。紧接着的PET/CT检查进一步证实,肝脏内的多发病灶及周边淋巴结均为恶性转移的迹象。

▲图1 患者PET-CT影像
基于这些信息,患者被初步诊断为“肝内胆管癌IV期”。根据权威的临床试验数据(ToPAZ-1/KN966),医生为他制定了一线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遗憾的是,两个周期的治疗结束后,复查评估结果为疾病进展(PD),肝脏的病灶仍在继续恶化。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获取第二诊疗意见至关重要。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可以帮助您快速梳理病情,了解更多治疗可能性。
精准靶向:抗EGFR治疗扭转乾坤
一线治疗的失败促使医疗团队重新审视整个诊断过程。结合患者既往的喉癌病史,以及肝穿刺活检的免疫组化结果——EGFR阳性、HER2(1+)、雄激素受体(AR)阴性,医生们做出了一个关键的诊断修正:肝脏的病灶并非原发性肝内胆管癌,而是由原发性喉小涎腺癌转移而来。最终诊断被修正为:喉小涎腺癌IV期(肝转移)。
这个诊断的转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了全新的方向。既然肿瘤表达EGFR,那么针对EGFR靶点的靶向治疗就可能有效。因此,医疗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二线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 + 西妥昔单抗 + AS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替吉奥)。这是一个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化疗于一体的强力组合。
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经过新方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控制,持续的影像学评估显示为部分缓解(PR),肝脏的肿瘤病灶明显缩小。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对于EGFR表达阳性的转移性喉小涎腺癌,以西妥昔单抗为代表的抗EGFR治疗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效策略。

▲图2 患者肝脏病灶既往影像学结果回顾
深入探讨:喉小涎腺癌的诊疗现状与挑战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其中超过95%是鳞状细胞癌。而喉小涎腺癌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类型,占比不足1%。这些小涎腺广泛分布于喉部黏膜下,尤其是在声门上区,其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都极具挑战性。
1. 罕见性与病理复杂性
涎腺癌本身就不是一种常见的肿瘤,而起源于喉部小涎腺的更是凤毛麟角。其病理类型多达20余种,包括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本例患者所患的涎腺导管癌(SDC)是其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约占所有涎腺癌的10%,其组织学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常相似。SDC具有高度侵袭性,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80%),其次是骨(15%)和肝脏(5%),因此总体预后较差,五年总生存率低于40%。
2. 标准治疗方案
对于局部的喉小涎腺癌,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或即使是低级别肿瘤,术后辅助放疗也是控制复发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就变得非常棘手。过去,对于转移性患者,最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是TC方案(紫杉醇联合卡铂),但其客观缓解率仅为30%左右,疗效有限。
靶向治疗新前沿:除了EGFR还有哪些选择?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认识的加深,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为涎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转移性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除了本案例中取得奇效的EGFR靶点,还有多个靶点值得关注。了解最新的靶向药物信息是抗癌路上的重要一步。您可以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获取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
1. HER2靶点
在涎腺导管癌(SDC)中,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过表达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显示,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SDC患者,使用多西他赛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客观缓解率高达70.2%。近年来,以德曲妥珠单抗(T-DXd)为代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治疗HER2阳性实体瘤方面展现出更强大的疗效,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因此,NCCN等权威指南已将HER2靶向治疗纳入HER2阳性涎腺癌的推荐方案。
2. AR靶点
雄激素受体(AR)是另一个在SDC中高频表达的靶点,超过90%的SDC患者AR表达呈阳性。雄激素可以促进AR阳性的SDC细胞生长,因此,使用雄激素受体阻滞剂(如比卡鲁胺)进行内分泌治疗,在提高临床获益率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其原理与治疗前列腺癌类似。这为不适合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相对温和的治疗选择。
3. EGFR靶点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同样是SDC中常见的过表达蛋白。EGFR的激活会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本案例的成功,正是基于对EGFR靶点的精准打击。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一项研究评估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或放疗在EGFR表达的涎腺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局部晚期还是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该联合方案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客观缓解率约为42%。
总结与展望
本例喉小涎腺癌肝转移的成功诊疗,为我们带来了几点深刻的启示:
- 精准诊断是前提:对于罕见肿瘤或转移灶来源不明的病例,必须结合患者完整病史,并进行深入的病理及分子检测,以避免误诊和无效治疗。
- 分子检测指导用药:EGFR、HER2、AR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至关重要,它们是开启精准靶向治疗大门的“钥匙”。
- 抗EGFR治疗潜力巨大:本案例证实,对于EGFR表达阳性的转移性喉小涎腺癌,以西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总而言之,原发性喉涎腺导管癌虽然罕见且凶险,但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武器和策略正在不断涌现。通过深入的分子分型,我们有望为每一位患者找到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需要靶向药物的患者,寻找可靠的购药渠道是一大难题。MedFind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全球找药服务,您可以在我们的药品代购页面查询相关药物信息,为您的治疗之路提供更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