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不明确的克隆性造血”(CHIP)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血液系统改变,通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CVD)和血液肿瘤的潜在风险因素。然而,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上的ASPREE试验亚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CHIP在老年人群中的复杂角色,特别是关于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决策。对于如何管理像CHIP这样的复杂健康状况,患者常常感到困惑。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支持。
研究核心发现:CHIP与心血管风险脱钩?
这项预设的亚组研究旨在探究,在健康老年人中,CHIP携带者是否能从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中获得比非携带者更大的心血管益处。研究纳入了9434名参与者,中位年龄为73.7岁,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每日100毫克阿司匹林或安慰剂治疗。
在基线时,研究人员发现23%的参与者携带CHIP(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2%)。然而,分析结果出人意料:
- CHIP并未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无论是VAF在2%-10%的CHIP携带者(调整后风险比[HR], 0.84),还是VAF≥10%的携带者(调整后HR, 0.80),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未显著升高。
研究者Zoe K. McQuilten博士解释说,这可能与ASPREE试验的队列特性有关。该队列由7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社区老年人组成,他们的整体心血管疾病基线风险较低,这或许解释了为何CHIP的风险效应不明显,以及阿司匹林未能带来显著益处。
![]()
意外警示:CHIP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尽管CHI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未得到证实,但研究却揭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CHIP与临床显著出血风险的增加有关。
- 具体数据显示,VAF在2%-10%的CHIP携带者,其出血风险增加了24%(调整后HR, 1.24)。
McQuilten博士强调,这种出血风险的增加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无关。这意味着,CHIP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独立的出血风险因素。因此,尽管CHIP携带者的基线出血风险更高,但在有明确二级预防指征(如已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下,阿司匹林的使用仍应基于循证依据进行决策。
![]()
专家观点与未来方向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的预防心脏病学教授John W. McEvoy博士认为,这项研究的核心信息是,CHIP可能并非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强力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将CHIP作为评估工具之前,还需要更多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
随刊评论也指出,对于CHIP携带者中观察到的出血信号,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和探索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特别是对于像JAK2这类潜在风险更高的CHIP变异,未来需要通过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等方式进行更深入的评估。
目前,CHIP仍然是一个“有待寻找治疗路线图的风险因素”。这项研究的发现,特别是其揭示的出血风险,迫切呼吁科学界提供更多数据,以指导临床医生如何管理这一日益普遍的、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虽然目前尚无针对CHIP的特效药,但对于已发展为血液肿瘤的患者,多种靶向药物已带来治疗希望。您可以在MedFind靶向药代购平台查询相关药物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CHIP的干预措施。您可以关注MedFind的抗癌资讯板块,获取最新的药物和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