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不只是生育问题,更是全身健康警报
无精症,即射精中完全没有精子,影响着大约百分之一的男性,并占男性不育病例的近五分之一。长期以来,无精症主要被视为一个单纯的生育问题。然而,最新的医学研究揭示,无精症可能预示着更广泛的健康风险,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等。
这些发现表明,男性不育,尤其是无精症,可以作为全身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预防性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无精症的类型与成因
无精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 梗阻性无精症:由泌尿生殖道中的阻塞引起,精子无法顺利排出。
- 非梗阻性无精症:睾丸本身无法正常产生精子。这占无精症病例的近70%,可能由先天因素、感染、侵入性医疗治疗或环境因素导致。
无精症与全身性健康风险的关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精症患者罹患肿瘤、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的风险更高。这一新的医学范式为医疗保健改革创造了机会,将不育表型视为潜在病理状况的生物标志物。
鉴于男性缺乏与女性类似的常规筛查项目,生育能力检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及早发现高风险人群并启动及时干预。这扩展了泌尿科医生的职责,使其超越单纯的生育治疗,涵盖男性更广泛的诊断和预防性护理。
对于关注癌症风险的患者,MedFind提供丰富的抗癌资讯,包括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同时还可利用AI问诊服务获取初步建议,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潜在的健康挑战。
诊断与治疗进展:重燃生育希望
西班牙瓦伦西亚不育研究所(IVI)的泌尿科医生兼性、生殖、再生医学和男性不育专家Carlos Balmori博士指出,无精症的管理已取得显著进展。他提到:“仅仅十年前,无精症意味着放弃拥有亲生子女的可能性。然而,这一观念已经改变。”
传统的睾丸活检取精术(TESE)和显微取精术(MicroTESE)现在使得在大多数梗阻性无精症病例(90%-100%)和30%-60%的非梗阻性无精症病例中成功提取精子成为可能。对于由荷尔蒙因素引起的非梗阻性无精症,荷尔蒙疗法可能是首选,但只要存在可存活的精子,TESE和MicroTESE仍然是有效的选择。
这些微创手术即使只提取到少量配子,也可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例如结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体外受精(IVF)。
基因研究新突破:PNLDC1突变
近期研究已发现,新型PNLDC1基因突变是导致人类和小鼠非梗阻性无精症的潜在原因。在《人类分子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在中国一名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P9241)中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MT1 c.449G > A, p.Trp150* 和 MT2 c.821A > G, p.His274Ala),并在一个近亲结婚的巴基斯坦家庭患者中发现了纯合无义突变(MT3 c.1288C > T, p.Arg430*)。
这些发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功能证据,表明PNLDC1突变会扰乱piRNA生物发生,损害精子发生,并导致人类和小鼠的无精症。
了解无精症的深层健康意义,对于男性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早期筛查和适当的医疗干预,不仅能为生育带来希望,更能全面守护男性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