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黑色素瘤,特别是伴有BRAF V600突变的患者,其治疗策略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患者的生存希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如何在不同人群中优化治疗方案,实现长期疗效,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BRAF V600突变黑色素瘤:全球诊疗共识与挑战
针对BRAF V600突变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主要聚焦于两大领域: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其中,BRAF是黑色素瘤中最常见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靶点。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的双靶治疗方案,是其核心治疗策略之一。
基于DREAMseq、SECOMBIT、EBIN等以欧美人群为主的临床研究,国际权威指南如NCCN和ESMO优先推荐以下治疗模式:一线使用抗PD-1联合抗CTLA-4双免疫治疗,或在双靶诱导治疗后切换至双免疫治疗,以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这些策略为西方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依据。
亚洲患者的独特考量: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亚裔人群的黑色素瘤亚型与欧美患者存在差异,表现为疾病进展相对较快、免疫治疗应答率相对较低等特点。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民族特异性。
对于中国患者而言,达拉非尼(Dabrafenib)联合曲美替尼(Trametinib)的双靶治疗方案,因其起效迅速、客观缓解率高、不良反应相对可预测和可控,且已纳入医保,目前仍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等国内指南的一线I级推荐方案。来自日本的真实世界研究(B-CHECK-RWD)也显示,双靶治疗在亚裔人群中展现出一定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优势。然而,该方案也存在“后劲不足”的治疗局限性,提示我们需要探索更持久的抗肿瘤策略。
靶向与免疫联合:中国方案的创新探索
如何在获得初期良好治疗反应的同时,实现持久的抗肿瘤效果,是当前临床探索的重点目标。既往KEYNOTE-022、Combi-i、IMspire150等研究表明,靶免联合治疗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其耐受性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需高度关注。
中国学者在优化靶免联合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种具有前景的策略:在靶向治疗4-6周诱导期后,再联合免疫治疗。这种模式在维持良好疗效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为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获取前沿抗癌资讯与购药服务
面对复杂的癌症治疗,及时获取权威、全面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或需要专业的AI问诊,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便捷、可靠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提供全球前沿的靶向药代购服务,更有AI问诊服务助您了解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丰富的抗癌资讯,助您全面掌握疾病信息,做出明智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