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对于早期及非转移性肺癌患者,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许多肺癌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即“共病”,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共病的存在不仅可能掩盖肺癌早期症状,延误诊断,更重要的是,它显著影响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在肺癌手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显得尤为关键。
共病对NSCLC患者心肺功能与运动耐量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究共病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一项回顾性研究对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的NSCLC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Charlson共病指数(CCI)来量化患者的共病负担,并将患者分为CCI≥3组(共病负担较重)和CCI<3组(共病负担较轻)。
研究方法概述:
- 患者选择: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接受术前CPET评估的NSCLC患者。
- 共病评估: 采用Charlson共病指数(CCI)进行评估,并根据CCI评分将患者分组。
- 心肺功能评估: 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获取多项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指标。
- 数据分析: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确保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等关键临床特征上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准确地比较共病的影响。
核心研究发现:共病负担与预后息息相关
研究结果清晰地揭示了共病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身体状况的显著影响:
- 运动耐量下降: 与CCI<3组相比,CCI≥3组患者的峰值功率(WR peak)、无氧阈公斤摄氧量(VO2/kg AT)和峰值公斤摄氧量(VO2/kg peak)等运动耐量指标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共病负担较重的患者在运动时更容易感到疲劳,身体供氧能力和运动耐力较差。
- 心肺功能受损: CCI≥3组患者的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 peak)、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和峰值氧脉搏(O2 pulse peak)等心肺功能指标也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其中,VE/VCO2 slope是反映通气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升高可能提示肺通气血流比下降;O2 pulse peak的下降则反映了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的受损。
- 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 更令人关注的是,CCI≥3组患者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CCI<3组(60.7% vs. 32.1%,P=0.032)。这进一步证实了共病对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负面影响。
对NSCLC患者治疗与预后的启示
这项研究强调了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通过Charlson共病指数(CCI)量化共病负担,结合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客观数据,临床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术后并发症高风险患者。
为何这项评估至关重要?
- 精准风险评估: CPET提供的客观数据能够帮助医生预测患者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 优化治疗策略: 对于高风险患者,术前可以考虑实施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使原本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 改善长期预后: 良好的术前准备和风险管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耐受手术,加速术后恢复,进而改善肺癌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质量。
尽管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但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客观依据。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些发现。
结语
综上所述,共病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通过Charlson共病指数(CCI)和心肺运动试验(CPET)进行术前综合评估,能够为伴有共病的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评估,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最终助力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