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吞咽困难背后的罕见食管癌
本文将分享一个特殊的临床病例:一位80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因婴儿期误食烧碱导致食管狭窄,多年来饱受吞咽困难的困扰。最终,医生通过精密的检查发现,其病因竟是一种罕见的、伴有表皮样化生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更引人注目的是,基因检测不仅发现了食管癌中常见的TP53突变,还检测到了FGFR1、MYC等基因的扩增,这些独特的基因变异可能与肿瘤异乎寻常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
病例背景:八旬老太的“吞咽”难题
患者为一名80岁女性,有明确的化学烧伤史(1岁时误食烧碱),无烟酒史。由于食管狭窄,她曾多次接受内镜球囊扩张术(EBD)治疗。然而,吞咽困难的症状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
▲图1 8年前的内窥镜图像
诊疗历程:从内镜检查到手术切除
2023年,患者因吞咽困难加重再次就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揭示了一个长达10厘米的白色隆起病变,呈羽毛状外观,导致管腔严重狭窄。尽管多次活检未能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但考虑到病变是导致症状的直接原因,医生团队决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病变完整切除。
▲图2 患者再次出现吞咽困难,接受内镜治疗前2年内镜检查发现食管狭窄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为预防食管再次狭窄,医生采取了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和口服泼尼松龙的方案。尽管如此,患者术后仍出现狭窄,并接受了多次球囊扩张治疗,最终症状得到缓解。
▲图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病变的内镜表现
病理与基因分析: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
切除的标本经过详细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被诊断为高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pT1a-LPM),起源于食管的表皮样化生(EEM)。EEM是一种罕见的病理状态,指食管正常的鳞状上皮转变为类似皮肤的角化上皮,通常由慢性刺激引起。
▲图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标本的宏观和病理学发现
为了进一步探究病因,医生对肿瘤组织进行了多基因panel检测。结果显示,除了食管鳞癌中常见的TP53基因突变外,还存在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
- 拷贝数变异:发现了7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长臂(20q)的扩增。
- 关键基因扩增:检测到 FGFR1 和 MYC 基因的显著扩增。
这些发现表明,该肿瘤的基因组图谱异常复杂,呈现出与常规浅表性食管癌不同的特征。
▲表1 本文病例的致病性突变和变异
深入探讨:基因变异与肿瘤形态的关联
研究人员推测,该病例中肿瘤独特的隆起形态,可能与检测到的特殊基因变异有关。MYC基因的扩增与细胞的快速增殖密切相关,而FGFR1基因的扩增也是一种已知的癌症驱动因素,并已有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研究和应用。这些在普通浅表性食管癌中不常见的基因改变,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了肿瘤的异常生长模式。
本病例提示,由化学烧伤等引起的慢性物理刺激,不仅可能诱发食管表皮样化生,还可能在反复的扩张治疗中加剧病变,最终导致癌变。同时,这也是首次对伴有食管癌的EEM病例进行深入的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多种基因变异可能参与了肿瘤的生长过程。对于这类复杂的癌症病例,全面的基因检测和专业的AI问诊服务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