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虽然早期发现治愈率高,但仍有部分患者会面临远处转移的困境。当癌症发生转移后,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有一个核心疑问:原先的治疗方案还适用吗?转移后的肿瘤和原来的肿瘤在基因层面有何不同?一项最新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揭示了子宫内膜癌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之间显著的基因组差异,并强调了对转移灶进行再次基因检测对于指导后续靶向治疗的至关重要性。
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核心差异
研究人员通过对137例远处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样本与711例原发性肿瘤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几个关键差异:
- 染色体更不稳定:与原发肿瘤相比,远处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普遍表现出显著更高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这意味着转移性肿瘤的基因组更加混乱,这可能是其侵袭性更强、更难治疗的原因之一。
- 可靶向突变减少: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转移性肿瘤中,可直接用于指导FDA批准药物治疗的临床可干预变异显著少于原发肿瘤(27% vs 37%)。这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沿用原发灶的检测结果来指导转移后的治疗。
- 新靶点浮现:尽管总体可靶向变异减少,但研究也发现,在特定的分子亚型中,一些新的基因突变在转移灶中更为常见。例如,在CN-L/NSMP和MSI-H/MMRd亚型中,CTNNB1突变在转移灶中更常见;而在CN-L/NSMP亚型转移灶中,AKT1突变的发生率也显著更高。这些变化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表1. 原发性与远处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
为何要对转移灶进行再次基因检测?
这项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子宫内膜癌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基因层面演变。依赖于初次诊断时的活检报告来为复发转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可能会错失重要的治疗机会,甚至导致治疗无效。
对转移病灶进行再次活检和基因测序,可以:
- 揭示肿瘤的“真面目”:获取转移灶最新的基因信息,了解其驱动基因、耐药机制的变化。
-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如研究中发现的AKT1和CTNNB1突变,可能使患者从AKT抑制剂等靶向治疗中获益。
- 优化治疗策略:根据最新的检测结果,医生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更精准、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于希望精准匹配靶向药物的患者,获取并解读最新的基因检测报告是第一步。如果您的报告提示了新的靶点,却不知如何获取相应药物,MedFind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同时,您也可以使用我们的AI问诊工具,快速了解您的基因突变信息。
图1. 原发性与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基因组特征比较
研究深度解读:转移部位影响基因特征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转移部位,其基因突变特征也存在偏好性:
- 肺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KRAS突变在肺转移灶中最为常见(30%)。
- 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所有5例CNS转移灶均携带TP53突变,预后较差。
- 骨转移:较为罕见,但所有骨转移灶均存在PI3K通路变异,且未发现TP53突变。
- 胃肠道转移:常见PTEN(70%)、BCOR(50%)和JAK1(40%)基因变异。
这些发现表明,肿瘤的转移过程并非随机,而是与特定的基因变异和信号通路相关,这也为针对不同部位转移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线索。
图2. 按组织学和分子亚型分析的基因组特征
结论:动态监测是精准治疗的关键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清晰地表明,子宫内膜癌的基因图谱在从原发到转移的过程中会发生显著改变。转移性肿瘤的演化主要由拷贝数变异驱动,导致其染色体高度不稳定。虽然整体上可直接用药的靶点减少,但新的突变(如AKT1、CTNNB1)也随之出现。
对于面临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治疗策略需要与时俱进。对转移病灶进行再次的、全面的基因组分析,是解锁后续有效靶向治疗方案、实现真正个体化精准医疗的关键一步。
图3. 不同亚型中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基因突变差异
图4. 按转移部位划分的基因组变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