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治疗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化疗方案虽然有效,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和部分患者的耐药问题,常常让治疗过程充满挑战。如今,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去化疗”新策略,尤其是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方案,正为头颈部鳞癌患者,特别是那些身体状况较差或对铂类药物耐药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
“去化疗”新组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西妥昔单抗的疗效与优势
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然而,许多患者因身体无法耐受或既往治疗已产生铂类耐药,难以从含铂化疗中获益。此外,对于国内占比较高的口腔癌患者,单纯免疫治疗的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
在此背景下,寻找一种更高效、更低毒的治疗模式显得至关重要。由郭晔教授团队牵头的一项全国多中心Ⅱ期研究,探索了“靶向+免疫”的无化疗方案——即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联合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 疗效显著:该联合方案在小样本研究中展现出较高的肿瘤缓解率。
- 生存获益: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数据,与经典的KEYNOTE-048研究中的“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方案相比毫不逊色。
这一研究成果为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提供了“减毒增效”的新思路。随着这些高效“去化疗”方案的出现,如何获取如特瑞普利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创新药物,也成为了许多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虽然这还是一项Ⅱ期研究,但它无疑为未来的随机对照研究和一线治疗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疫治疗前移:围手术期治疗如何改变头颈癌格局?
免疫治疗的价值不仅限于晚期患者。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多项研究,正推动免疫疗法进入“围手术期”,即在手术前后使用,旨在实现两大目标:保功能、防复发。
- 新辅助治疗保功能(REMATCH2201研究):针对局部晚期的喉癌和下咽癌,术前采用免疫联合化疗,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使原本需要全喉切除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微创手术,从而最大程度保留喉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辅助治疗防复发(KEYNOTE-689与NIVOPOSTOP研究):针对术后有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分别采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或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显示,这两项研究均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或无病生存期,其中KEYNOTE-689研究的方案已获得美国FDA批准。
这些重磅研究预示着,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将很快改变国内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标准,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未来展望与临床挑战
展望未来,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武器库将更加丰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尤其是在EGFR靶点高表达的头颈癌中,基于EGFR的双抗药物被寄予厚望,有望为一线和后线治疗带来突破。
然而,新疗法的落地也面临挑战。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团队(MDT)的紧密协作。确保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能够顺畅衔接,是发挥新疗法最大价值的关键。
最终,所有技术进步的目标都是为了一个核心——在彻底切除肿瘤与保留重要器官功能、保障生活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通过新辅助免疫治疗缩小手术范围,不仅能保住患者的发音和吞咽功能,更能守护他们的尊严和未来。对于患者而言,充分了解这些前沿的治疗方案,并与自己的医疗团队积极沟通,是迈向更佳预后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