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肝内胆管癌治疗的当前困境
肝内胆管癌(ICC)作为第二大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尽管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但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目前,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肝内胆管癌的一线标准治疗,但临床实践中一个严峻的挑战是:不同患者的治疗反应差异巨大,如何精准筛选出能从该方案中最大获益的患者,并为无效患者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全新发现:预测疗效的三基因生物标志物
近日,一项发表于《临床与分子肝病学》(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的重磅研究为肝内胆管癌的精准诊疗带来了新思路。该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院士、李相成教授及夏永祥教授团队共同完成,旨在通过影像基因组学方法,优化肝内胆管癌的治疗策略。
研究团队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多组学分析,鉴定出一个由三个关键基因组成的生物标签——PLAUR、CD40LG和FGFR4。这个基因标签与患者的预后以及对免疫化疗的反应密切相关:
- PLAUR:该基因富集于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巨噬细胞,是预测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
- CD40LG:该基因主要在能增强抗肿瘤免疫的CD4+记忆T细胞中表达,与更好的治疗效果相关。
- FGFR4:该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并与PLAUR的表达呈现互斥模式。
这一发现揭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免疫化疗疗效的关键。
无创预测:影像基因组学的创新应用
本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成功地将复杂的基因信息与常规的医学影像相结合。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将在增强CT影像中提取的特征与上述三基因生物标志物进行关联,构建了一个精准的影像基因组学预测模型。
这意味着,未来医生可能仅通过分析患者的CT影像,就能无创、快速地预测其对免疫化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该模型在多个独立的患者队列中都展现出卓越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推动肝内胆管癌精准诊疗的强有力工具。
未来方向:靶向uPAR成为潜在治疗新策略
在三基因标签中,编码uPAR的PLAUR基因是唯一的危险因子。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将其作为新治疗靶点的可能性。通过细胞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实验证明,靶向uPAR联合PD-1抗体的治疗方案,可以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减少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浸润,同时增加杀伤性CD8+ T细胞在肿瘤内的数量,从而有效增强抗肿瘤效果。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筛选肝内胆管癌免疫化疗优势人群的无创工具,更为治疗无效的患者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对uPAR、PD-1等靶点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精准靶向药物问世,为全球肝内胆管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PD-1抑制剂或其他靶向药的详细信息、价格及代购渠道,MedFind可为您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