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往往效果有限,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探索更有效、更精准的抗癌新策略迫在眉睫。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同时,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因其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而备受关注。那么,当益生菌与溶瘤病毒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微生物疗法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呢?
创新研究:益生菌助力溶瘤病毒抗肝癌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团队近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益生菌与溶瘤病毒联合治疗肝癌的巨大潜力。研究团队发现,在利用溶瘤病毒VSVΔ51治疗肝癌的过程中,虽然病毒能攻击肿瘤细胞,但它也会影响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益生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这反而会限制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果。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通过口服补充乳酸杆菌,可以有效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道屏障功能。更重要的是,这种益生菌的补充显著改善了肿瘤微环境,减少了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增强了具有杀伤肿瘤作用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在动物模型中甚至观察到了肿瘤完全消退的现象。
核心发现与机制揭秘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地阐明了溶瘤病毒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取得了多项核心发现:
- 菌群失衡削弱疗效:溶瘤病毒VSVΔ51治疗会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益生菌乳酸杆菌显著减少,降低病毒复制效率和抗肿瘤效应。
- 益生菌“逆转战局”:口服乳酸杆菌后,肠道屏障功能修复,肠道菌群改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增强,溶瘤病毒疗效显著提升。
- 作用机制:研究揭示,溶瘤病毒可能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下调肠道SLC20A1蛋白表达,抑制乳酸杆菌定植;而补充乳酸杆菌可逆转这一过程。
- 普适性潜力:该策略对疱疹病毒(HSV-1)和痘苗病毒(VACV)等多种溶瘤病毒均有效,预示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通过“益生菌定向补充”的创新策略,为增强溶瘤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成果为肝癌治疗开辟了全新的思路。未来,通过个性化的肠道菌群干预,结合溶瘤病毒或其他免疫疗法,有望显著提升癌症治疗的有效性。这种“菌群-病毒”联合疗法不仅为难治性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方向。
面对复杂的癌症治疗,患者和家属往往需要获取全面、及时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方案。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溶瘤病毒和益生菌的联合应用潜力,对于制定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前沿的靶向药、抗癌药,有时需要通过海外购药的方式获取。专业的AI问诊服务也能提供辅助参考,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选择。同时,获取可靠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是患者抗癌路上的重要支撑。
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的李凯副研究员和李孟鸿教授共同通讯指导,张家毓博士后和杨金能硕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多项基金项目的资助。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多像益生菌与溶瘤病毒联合疗法这样的创新方案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高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