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肝转移: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是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之一。癌细胞究竟是如何“说服”肝脏接纳自己,并在此“安营扎寨”的呢?近日,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联合团队发表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上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乳腺癌肝转移背后一个全新的关键机制。
这项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能够分泌一种名为DMBT1的特殊蛋白,该蛋白像一个“信使”,远程操控肝脏内的免疫细胞,为癌细胞的到来铺平道路。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癌症转移的理解,也为开发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新疗法提供了重要靶点。
中性粒细胞的“陷阱”:肝转移的“接应者”
在深入探讨新机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关键角色——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特定刺激下释放到细胞外的网状结构,原本是身体用来捕捉和杀灭病原体的防御机制。然而,在癌症的微环境中,NETs却可能“叛变”,成为促进癌细胞转移的“帮凶”。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在乳腺癌的肝转移病灶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NETs。如果通过药物手段抑制NETs的形成,或者直接清除体内的中性粒细胞,都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的肝转移。这表明,NETs在乳腺癌肝转移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问题是,这些NETs是如何在肝脏中被诱导形成的呢?
揭开谜底:DMBT1蛋白如何远程操控NET形成?
中科院与齐鲁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完整地描绘出了这条“犯罪链条”:
- 癌细胞释放“信号弹”: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细胞会分泌出DMBT1蛋白。
- 肝脏巨噬细胞被“策反”:DMBT1蛋白会与肝脏内一种常驻的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表面的MUC1蛋白结合,激活其内部的NF-κB信号通路。
- 发出“招募令”:被激活的库普弗细胞开始大量分泌一种名为CCL8的趋化因子。
- 中性粒细胞集结:CCL8就像一个强力的“招募令”,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向肝脏聚集。
- 构建“转移温床”:被招募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大量形成NETs,重塑了肝脏的微环境,使其变得非常适合癌细胞的植入和生长,最终导致肝转移的发生。
研究团队还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样本中验证了这一发现。他们观察到,发生肝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其肿瘤组织和血液中的DMBT1蛋白水平显著更高,这进一步证实了DMBT1在促进肝转移中的关键作用。
新的希望:靶向DMBT1或可阻断肝转移
既然找到了关键的“罪魁祸首”DMBT1,那么阻断它是否能有效阻止肝转移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3H11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它可以精准地阻断DMBT1蛋白与库普弗细胞的结合。
在小鼠模型实验中,使用3H11抗体进行治疗,成功地减少了肝脏中NETs的形成,显著减轻了肝转移的负担,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且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它表明靶向DMBT1蛋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用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新策略。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乳腺癌肝转移的一个全新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这项研究为开发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新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于正在寻求前沿治疗方案的患者,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至关重要。如果您对自己的病情或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