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是肝细胞癌(HCC),即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居高不下的复发率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许多患者在手术后不久便遭遇复发,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对于导致肝癌术后复发的深层机制,尤其是肿瘤微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我们仍需更深入的了解。
近期,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Hepatolog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深入揭示了肝癌原发灶与复发灶之间免疫微环境的独特差异。这项研究采用先进的成像质谱流式技术(IMC),对46例肝癌患者的原发和复发肿瘤样本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详细描绘了肿瘤内部、边缘及周围正常组织中细胞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肝癌的复发与进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受到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动态空间分布和功能相互作用的复杂调控。深入分析揭示,在复发的肝癌中存在一个更具侵袭性、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的空间生态系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在肿瘤周围区域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树突状细胞亚群——PDL1+CD103+ DCs。这种细胞亚群在复发性肝癌中显著富集,并被证实与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表明,这些PDL1+CD103+ DCs通过与调节性T细胞和耗竭T细胞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了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从而“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
肝细胞癌作为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其高复发率(五年内约70%)是导致五年生存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术后两年内发生的早期复发,患者预后往往更差。虽然临床特征如肿瘤大小、数量等与复发有关,但它们难以全面解释复发的分子机制,也未能有效指导预防策略的制定。
模式流程图(图片源自Hepatology)
肿瘤微环境(TME)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已有研究从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探索了肝癌的TME,但缺乏高分辨率、涵盖多个组织区域的蛋白质组学空间分析。这项研究首次全面描绘了原发和复发肝癌中单细胞动态和多细胞结构的空间图景,通过对细胞组成、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邻域以及基质形态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与肝癌复发相关的独特免疫微环境改变。
这项研究的发现强调了肿瘤空间组织在决定肝癌复发中的重要性,并为理解驱动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新视角。特别是对PDL1+CD103+ DCs的鉴定及其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为开发旨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新型靶向药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理论基础。
对于正在与肝癌抗争的患者而言,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您正在寻找适合的抗癌药物,包括各类靶向药和仿制药,或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肝癌治疗的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网站。MedFind提供海外靶向药、仿制药代购服务,以及专业的AI问诊服务,帮助患者获取所需的药物和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同时,网站还提供丰富的抗癌资讯,包括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助力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