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替尼的疗效“预言家”:ctDNA监测的重要性
对于携带RET融合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普拉替尼(Pralsetinib)等选择性RET抑制剂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如何及早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如何预警潜在的耐药风险,始终是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挑战。一项前瞻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答案:通过监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个“水晶球”,提前洞察治疗反应与疾病走向。
这项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3037385)纳入了21名正在接受普拉替尼治疗的中国晚期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通过分析治疗前、治疗第8周以及疾病进展时的ctDNA动态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信息。对于需要了解普拉替尼价格、购买渠道的患者,可以访问MedFind全球药品代购平台获取更多资讯。
治疗前ctDNA水平:预测疗效的第一道关卡
研究发现,在开始普拉替尼治疗之前,患者血液中的ctDNA水平就是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基线ctDNA水平较低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更长。 无论是通过等位基因频率、cfDNA定量还是甲基化水平来评估,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肿瘤负荷越低,治疗效果可能越好。
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在治疗前就存在PIK3CA基因共突变,患者的PFS会显著缩短(中位PFS仅3.0个月,而无此突变的患者为12.4个月),这提示PIK3CA共突变可能是一个预后不良的标志。



治疗早期ctDNA清除:PFS显著延长的关键信号
更为关键的发现来自治疗早期的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开始后的第8周,如果能够实现ctDNA的早期清除(即在血液中检测不到肿瘤DNA),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将得到显著延长(中位PFS未达到 vs 4.8个月)。
同时,ctDNA清除的患者也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控制率(71.4% vs 0%)。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我们无需等待数月后的影像学评估,就能在治疗早期快速判断普拉替尼是否有效,为后续的治疗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如果您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或检测报告有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解读和建议。
ctDNA动态变化模式:揭示不同的疾病进展特征
研究还发现,ctDNA的变化模式与疾病进展的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 清除-回升型:治疗早期ctDNA消失,但进展时再次出现。
- 下降-回升型:早期ctDNA水平下降但未消失,进展时水平升高。
- 持续清除型:早期ctDNA消失,且进展时仍检测不到,这类患者的进展部位多为颅内或胸腔内新生病灶。
最令人振奋的是,通过ctDNA监测发现的分子层面疾病进展,平均比影像学确诊的进展要早2.2个月。这宝贵的“预警期”为临床医生调整治疗策略、尽早干预赢得了时间。




普拉替尼耐药后的基因突变新线索
在探索耐药机制方面,研究人员在ctDNA回升的样本中发现了新的获得性突变,如KRAS G12R,但并未检测到RET靶点本身的新变异。这为理解普拉替尼的继发性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总结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整合多种指标的ctDNA监测是一种高效、无创的生物标志物。它不仅能在治疗前预测普拉替尼的疗效,还能在治疗早期快速评估治疗反应,并比传统影像学更早地预警疾病进展。这些发现为实现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基于ctDNA指导的实时临床决策奠定了基础。更多前沿的抗癌药物及疗法信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