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风险新警示:当幽门螺杆菌遇上“促炎饮食”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它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多阶段演变过程,其中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黏膜异型增生是关键的癌前病变阶段。长期以来,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被公认为是导致胃癌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它通过引发慢性胃黏膜炎症,一步步推动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然而,除了感染因素,我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饮食的“炎症潜能”——即某些食物是促进还是抑制体内炎症反应——正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一项来自韩国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炎症饮食对胃癌癌前病变风险的协同作用。
韩国研究揭秘:饮食与感染的双重威胁
这项研究基于韩国杨平县社区癌症队列的横断面数据,共纳入了564名接受胃镜检查的成年人。研究人员根据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参与者分为三组:
- 正常组:233人
- 萎缩性胃炎组:128人
- 肠上皮化生组:203人
为了评估参与者的饮食炎症潜能,研究团队使用了包含117项食物的频率问卷,并计算出每个人的饮食炎症指数(DII)。DII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得分越高,代表饮食的促炎特性越强。同时,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来确定参与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排除了年龄、性别、体重、吸烟、饮酒及家族胃癌史等多种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结果:风险如何叠加?
研究结果清晰地指出了几个关键点:
- 幽门螺杆菌的显著影响: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肠上皮化生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75倍,这一关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再次证实了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预防胃癌的重要性。
- 高“促炎饮食”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群体中,饮食炎症指数(DII)最高的参与者,其发生肠上皮化生的风险是DII最低者的2.01倍。这意味着,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来说,不健康的“促炎饮食”会使胃黏膜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显著推高癌前病变的风险。
简单来说,如果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比作火种,那么高炎症饮食就像是不断添加的燃料,两者结合将大大增加引燃“胃癌”这场大火的风险。
如何规避“促炎饮食”,守护胃部健康?
了解风险后,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所谓“促炎饮食”,通常指富含红肉、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饮食模式。而“抗炎饮食”则强调摄入富含抗氧化剂和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
管理胃癌风险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筛查以及必要时的医疗干预。如果您或家人对胃癌的预防、筛查或最新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获取前沿信息。对于复杂的健康决策,您也可以尝试使用我们的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建议,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