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为尿路上皮癌带来新希望
对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尤其是经历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方案相对有限。然而,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正逐渐改变这一困境。本文将分享一个鼓舞人心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如何帮助一位患有林奇综合征相关dMMR/MSI-H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在多次复发后仍实现肿瘤的完全缓解。
一位复杂的癌症斗士
该案例的主角是一位77岁高龄的男性患者,他有着漫长而复杂的癌症病史,包括48岁时确诊结肠癌,以及之后多次罹患输尿管癌和膀胱癌。由于其个人及家族癌症史(父亲、兄弟、姐妹均在年轻时患癌),医生高度怀疑其患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在他77岁时,因复发性膀胱肿瘤再次接受手术。术后病理分析揭示了关键信息:
- 免疫组化(IHC)检测:结果显示MSH2和MSH6蛋白表达缺失,强烈提示存在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
- PCR检测:证实肿瘤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状态。
- 基因测序(NGS):进一步发现MSH2和MSH6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最终诊断为林奇综合征。
尽管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等一系列积极治疗,但在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不幸地发现盆腔内出现了76毫米的复发肿瘤,并侵犯到小肠。
▲图1 MRI影像
帕博利珠单抗力挽狂澜,实现完全缓解
面对棘手的复发情况,医生为患者制定了免疫治疗方案。患者开始接受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仅仅8个周期后,MRI影像惊人地显示,复发肿瘤已完全消失,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这一疗效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完成27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因病情稳定而停药。
即便在停药22个月后,患者因右侧输尿管出现新的乳头状肿瘤而再次复发,再次启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肿瘤依然被成功清除,实现了病理上的无残留。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帕博利珠单抗在dMMR/MSI-H尿路上皮癌中的强大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对于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选择,患者和家属常常感到困惑。您可以通过MedFind 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的治疗信息参考。
▲图2 膀胱肿瘤标本的显微镜观察结果
案例启示:dMMR/MSI-H检测与保肾治疗新策略
本案例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dMMR/MSI-H尿路上皮癌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证据,其疗效与其他具有相同生物标志物的实体瘤(如结直肠癌)相当。这提示我们:
- 早期检测至关重要:在初次诊断尿路上皮癌时,就应评估肿瘤的dMMR/MSI-H状态。这一信息能直接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在晚期或复发阶段,为患者争取使用高效免疫治疗的机会。
- 保肾治疗新选择: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尤其是在林奇综合征患者中,保留肾功能至关重要。本案例中,帕博利珠单抗成功清除了输尿管内的复发肿瘤,实现了“保肾治疗”,避免了因手术可能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这为dMMR/MSI-H UTUC患者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非手术治疗选择。
总之,该病例不仅展示了帕博利珠单抗在特定类型尿路上皮癌中的卓越疗效,也强调了基因检测在精准医疗时代的关键作用。了解最新的抗癌药物信息,包括帕博利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可以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若您有海外购药需求,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便捷可靠的服务。
▲表1 接受抗PD-1或PD-L1抗体治疗MSI-H或dMMR尿路上皮癌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