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癌种”疗法:精准打击肿瘤的“通用钥匙”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组织不可知”或“不限癌种”的创新疗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疗法不再局限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如肺癌、肝癌),而是直接针对肿瘤携带的特定基因突变或生物标志物进行打击。只要肿瘤存在相应的“靶点”,无论它生长在身体的哪个部位,理论上都可能对这类药物产生应答。
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重磅研究,通过分析超过29万份肿瘤样本的真实世界数据,深入探讨了五种主流“不限癌种”靶点的临床疗效,包括:
- 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
- 微卫星不稳定性高/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
- BRAF V600E突变
- NTRK基因融合
- RET基因融合
研究发现,约有21.5%的肿瘤至少携带上述一种靶点,但检出率和治疗效果在不同癌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帕博利珠单抗效果如何?真实世界揭示疗效差异
“不限癌种”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癌症都“一视同仁”。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是针对同一靶点,药物在不同癌种中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以广为人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为例,其在TMB-H患者中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治疗持续时间(TOT)更长的癌种:对于黑色素瘤、皮肤鳞癌、小肠肿瘤、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患者,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持续时间显著优于膀胱癌、胰腺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
- 总生存期(OS)更优的癌种:在总生存期方面,子宫内膜癌、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等患者的获益,要优于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患者。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选择“不限癌种”疗法时,必须结合具体的癌种来评估其潜在的临床效益,而不能仅凭一个生物标志物就做出决定。
真实世界研究带来的两大重要启示
1. 治疗范围可拓展,更多患者有望获益
临床试验(如KEYNOTE-58研究)的入组癌种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癌种的患者无法从中获益。真实世界数据证实,对于那些未被纳入关键临床试验的癌种,只要患者携带TMB-H或MSI-H等标志物,接受相应的免疫治疗同样可能有效。这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2. 同靶点药物或可互换,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还发现,尽管在TMB-H和MSI-H肿瘤中,关于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的临床研究数据不如帕博利珠单抗充分,但真实世界数据显示,这两种靶向相同通路(PD-1)的药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这提示,来自不同公司的同靶点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有效性,为患者在考虑药物可及性、价格和个人情况时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明星靶点”NTRK融合:为何高效靶向药使用率偏低?
NTRK基因融合是一个典型的“不限癌种”靶点,其发生率虽然仅有0.2%,但对应的靶向抑制剂(如拉罗替尼、恩曲替尼)通常高效且毒性较低。然而,研究观察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仅有约三分之一的NTRK融合患者接受了精准的靶向治疗。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约21%的NTRK融合肿瘤同时合并了MSI-H或TMB-H,这些患者可能优先接受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结论:精准治疗的未来方向
总而言之,真实世界数据清晰地表明,“不限癌种”疗法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非万能神药。它的成功应用需要与传统的“因癌施治”策略相辅相成。在充分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生物标志物的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癌种、身体状况和过往治疗史,才能制定出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未来,探索和验证更多有效的“不限癌种”生物标志物,将是推动癌症治疗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