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肿瘤本身的特性,患者的个体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血液系统变化——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CHIP本身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血液肿瘤的风险,但它与实体瘤预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这些克隆性造血细胞浸润到肿瘤组织中时(即肿瘤浸润性克隆性造血,TI-CH),尚不完全清楚。
一项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最新研究,深入探讨了TI-CH对癌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肿瘤进展和患者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什么是CHIP和TI-CH?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现象,指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中出现体细胞突变,形成克隆,但尚未发展成明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表明,CHIP与癌症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
当这些携带CHIP突变的细胞(通常是髓系细胞)浸润到实体瘤组织中时,就形成了肿瘤浸润性克隆性造血(TI-CH)。研究人员推测,这些浸润的细胞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对治疗的反应。
研究方法与关键发现
为了探究TI-CH的频率及其对肿瘤进展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两个大型患者队列的数据:
- 来自TRACERx研究的421例未经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 来自MSK-IMPACT泛癌队列的49,351例患有各种实体瘤的患者。
研究团队在这些患者的肿瘤样本中检测了CHIP突变,并进一步确定了是否存在TI-CH。
TI-CH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
在421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143例(34%)存在CHIP突变;其中,60例(42%)患者存在TI-CH。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 与没有CHIP的患者相比,存在TI-CH的患者死亡或复发风险显著增加(调整后的风险比[HR] = 1.80,95%置信区间[CI] = 1.23–2.63)。这意味着TI-CH患者的复发或死亡风险几乎是没有CHIP患者的1.8倍。
- 与存在CHIP但没有TI-CH的患者相比,存在TI-CH的患者死亡或复发风险也更高(调整后的HR = 1.62,95% CI = 1.02–2.56)。这表明TI-CH本身,而不仅仅是CHIP,与不良预后相关。
TI-CH对实体瘤患者的影响
在MSK-IMPACT泛癌实体瘤队列中,约26%的CHIP患者存在TI-CH。
与存在CHIP但没有TI-CH的患者相比,存在TI-CH的患者因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HR = 1.17,95% CI = 1.06–1.29)。这表明TI-CH对多种实体瘤的总体生存期都有负面影响。
潜在机制:TET2突变的作用
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哪些基因突变与TI-CH的形成最相关。结果发现,CHIP中的TET2突变是预测TI-CH的最强遗传因子。
机制研究表明,TET2突变增强了单核细胞向肺肿瘤细胞的迁移,在小鼠模型中促进了富含髓系细胞的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并加速了肿瘤类器官的生长。这提示TET2突变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浸润和肿瘤微环境来促进肿瘤进展。
研究结论与意义
研究人员总结指出,肿瘤浸润性克隆性造血(TI-CH)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以及实体瘤患者因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TI-CH重塑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速了肿瘤类器官生长,这些发现支持了年龄相关的造血克隆增殖在癌症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项研究为理解癌症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机制。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些前沿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病情和潜在风险。虽然这项研究本身不涉及具体的治疗药物,但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和基因突变(如TET2突变)的作用,可能为未来的靶向药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面对复杂的癌症信息和治疗选择,包括各种抗癌药、靶向药,以及可能需要海外购药的情况,获取专业、可靠的资讯和支持至关重要。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已上市但国内尚未普及的靶向药或抗癌药,或者希望获取更专业的AI问诊服务和全面的抗癌资讯,可以考虑访问MedFind网站。
MedFind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帮助,包括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帮助患者获取所需药品;同时提供AI问诊和丰富的抗癌资讯,助力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项研究由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Charles Swanton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和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的Elsa Bernard哲学博士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