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患者的生存状况亟待改善。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但其在乳腺癌中的整体有效率并不理想。如何更有效地唤醒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是当前肿瘤研究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创新的治疗策略。近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2025年11月19日,中国药科大学的尹骏、高向东、童玥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的金属蛋白原位疫苗(in situ vaccine),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展现了强大的抗肿瘤效果,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这项名为“A modular metalloprotein in situ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mous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的研究,不仅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整个癌症疫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如果您对复杂的癌症治疗方案感到困惑,不妨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它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解读和支持。
一、另辟蹊径的抗癌策略:什么是“原位疫苗”?
传统疫苗,如我们熟知的流感疫苗或HPV疫苗,是通过将处理过的病毒或细菌成分注入人体,提前“教会”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这些病原体,从而起到预防作用。而“原位疫苗”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性疫苗,它的理念是:将肿瘤本身变成一座生产抗癌“弹药”的工厂。
具体来说,原位疫苗策略不是在体外制备疫苗,而是通过瘤内注射等方式,将特定的佐剂(免疫增强剂)和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这些物质能够杀死一部分肿瘤细胞,并使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死亡——即“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这种死亡方式会释放出大量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相当于癌细胞的“身份证”)和危险信号分子。这些信号会像烽火一样,吸引并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教会它们识别并追杀体内所有携带相同“身份证”的癌细胞,包括那些远处转移的病灶。这种“就地取材、就地训练”的方式,能够产生高度个体化、精准化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癌症免疫治疗方向。
二、智能“纳米导弹”:PPTV疫苗的精妙设计
尽管原位疫苗的理念非常吸引人,但实现起来却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如何高效地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以及如何同步激活足够强大的免疫反应。中国药科大学团队设计的模块化金属蛋白原位疫苗(简称PPTV)正是为了攻克这两大难题。

我们可以将PPTV疫苗想象成一枚高度智能的“纳米导弹”,其结构设计极为精妙:
- “弹头”——线粒体破坏肽: 疫苗的核心攻击武器是一种经过优化的多肽,它能精准靶向并摧毁癌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线粒体的破坏是诱导高质量ICD的关键一步,能有效释放出启动免疫反应所需的重要信号。
- “载体”——铁蛋白框架: 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了人体内天然存在的铁蛋白作为“导弹”的骨架。这种蛋白质笼状结构非常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安全地装载和运输“弹头”和“助燃剂”。
- “助燃剂”——锰离子(Mn²⁺): 在铁蛋白的空腔内部,研究团队装载了大量的锰离子。锰离子是一种强大的免疫激活剂,它能够激活另一条关键的抗肿瘤免疫通路——cGAS-STING通路,为免疫反应“火上浇油”。
- “隐身衣”与“解锁码”——PSTAG前药策略: 为了让这枚“纳米导弹”能够精准命中肿瘤目标,而不是在血液循环中被肝脏等器官过早拦截或提前“引爆”,研究团队为其穿上了一件特殊的“隐身衣”——蛋白酶激活的聚多肽(PSTAG)。这层“隐身衣”使得疫苗在正常组织中保持惰性。只有当疫苗到达肿瘤微环境时,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特定蛋白酶才能“解锁”这层外衣,释放出具有活性的“弹头”,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团队在从患者体内获取的肿瘤裂解液中成功验证了这种前药策略的激活能力,证实了其在真实人体环境中的可行性。
三、双重火力:ICD与cGAS-STING通路的协同增效
PPTV疫苗的强大之处在于其能够“双管齐下”,同时激活两条核心的抗肿瘤免疫通路,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首先,通过线粒体破坏肽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当癌细胞以这种方式死亡时,会向外释放多种“求救信号”,如ATP、钙网蛋白(CRT)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这些信号分子能够有效地招募树突状细胞(DC)等抗原提呈细胞前来“战场”,吞噬死亡的癌细胞碎片,并将癌细胞的特征(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从而启动针对该肿瘤的特异性免疫攻击。
其次,通过锰离子(Mn²⁺)激活cGAS-STING通路。cGAS-STING通路是细胞内天然的DNA感受器系统,是抵抗病毒感染和监控细胞癌变的重要防线。当线粒体被破坏时,其内部的DNA会泄漏到细胞质中,这些异常存在的DNA会被cGAS蛋白识别,进而激活STING蛋白,最终导致I型干扰素等多种免疫因子的产生。这些干扰素能够进一步促进DC细胞的成熟和T细胞的活化,极大地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久性。PPTV疫苗携带的锰离子,正是cGAS-STING通路的强效激活剂,确保了这条“警报系统”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小鼠模型中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协同机制的威力。注射了PPTV疫苗的小鼠,其肿瘤组织内的免疫细胞被大量激活,产生了强效且持久的抗肿瘤免疫记忆,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四、强强联合:与PD-L1抑制剂联用实现肿瘤根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PD-L1单抗,是当前免疫治疗的明星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系统施加的“刹车”效应,让被激活的T细胞能够无所顾忌地攻击癌细胞。然而,如果体内本身就没有足够多被激活的、能够识别癌细胞的T细胞(即“冷肿瘤”),那么单纯“松开刹车”也无济于事。
PPTV原位疫苗的作用,正是将“冷肿瘤”转化为免疫细胞浸润的“热肿瘤”,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生效创造了完美的条件。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PPTV疫苗与抗PD-L1单抗联合治疗的效果。结果令人振奋:在已经形成较大肿瘤的小鼠模型中,单一用药的效果有限,而PPTV疫苗与抗PD-L1单抗的联合使用,则成功实现了对已建立肿瘤的完全根除,并有效防止了肿瘤的复发。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揭示了一种极具潜力的联合治疗新策略:首先用原位疫苗“点燃”免疫反应的引擎,再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松开刹车”,让免疫系统全力冲向癌细胞。对于许多当前PD-L1抑制剂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而言,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要了解更多关于PD-L1抑制剂及其他前沿疗法的信息,欢迎访问MedFind的抗癌资讯版块,获取全球最新的研究动态。
五、临床转化前景:乳腺癌患者的新希望
这项由中国药科大学团队主导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创新的抗癌机制,更重要的是,其设计的PPTV疫苗平台具备了很强的临床转化潜力。
- 制备简单: 疫苗的各个模块组装过程相对简单,有利于未来的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
- 安全性高: 基于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铁蛋白,并采用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前药”策略,大大降低了脱靶效应和全身性毒副作用的风险。
- 应用广泛: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未来可以通过更换“弹头”或“助燃剂”,将其改造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实体瘤。
总而言之,这项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重磅研究,为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精妙的纳米设计,PPTV原位疫苗成功地将肿瘤自身转化为免疫训练场,高效、协同地激活了人体的抗癌能力,并在与现有免疫疗法联用时展现出根除肿瘤的巨大潜力。尽管从动物模型走向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乳腺癌治疗征途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无数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和家庭,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对于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疑问,MedFind始终是您值得信赖的伙伴,我们提供专业的药品信息和渠道,帮助您链接全球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