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癌治疗新突破:ADC药物BL-B01D1展现潜力
近日,一项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2期单臂临床研究(NCT05785039)为尿路上皮癌治疗领域带来了积极信号。研究结果显示,新型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Izalontamab brengitecan (BL-B01D1),在治疗既往接受过标准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展现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BL-B01D1的显著疗效数据
该研究评估了不同剂量的BL-B01D1,其中2.2 mg/kg剂量组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详细疗效数据如下:
- 客观缓解率 (ORR): 在34名接受2.2 mg/kg剂量治疗的患者中,经过中位10.2个月的随访,确认的客观缓解率达到了44.1%,其中15名患者实现了确认的部分缓解(PR)。值得一提的是,在仅接受过一线化疗的患者亚组中,ORR更是高达80%。
- 疾病控制率 (DCR): 在2.2 mg/kg剂量组中,疾病控制率高达88.2%,显示出该药物强大的肿瘤控制能力。
- 持续缓解时间 (DOR):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3个月,6个月的DOR率为69.8%,表明其疗效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 生存期数据: 该剂量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3个月。
这些数据表明,BL-B01D1有望成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标准治疗失败后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想了解更多关于尿路上皮癌的前沿疗法和药物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板块。
药物安全性与副作用分析
在探索有效性的同时,研究也密切关注了BL-B01D1的安全性。研究初期曾尝试更高的2.75 mg/kg剂量,但由于所有3名患者均出现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最终将2期推荐剂量(RP2D)修订为2.2 mg/kg。
在2.2 mg/kg剂量组中,所有患者均经历过可能与药物相关的TRAEs,其中61.8%为3级或以上。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
- 血液学毒性: 贫血(88.2%)、白细胞减少(76.5%)、中性粒细胞减少(64.7%)和血小板减少(64.7%)。其中,3级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1.2%、38.2%、38.2%和32.4%。
- 胃肠道反应: 食欲下降(52.9%)、恶心(52.9%)、呕吐(32.4%)等。
尽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是可控的。仅有5.9%的患者因TRAEs而停药,未报告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对于复杂的治疗决策和副作用管理,患者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的信息参考。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这项在中国进行的2期临床试验,为BL-B01D1在经治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些积极的发现支持了对这款新型ADC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并期待它未来能成为该挑战性疾病标准治疗的一部分。虽然BL-B01D1目前仍在临床研究阶段,但许多靶向药物已可通过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获取,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