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新希望:转化治疗与围手术期管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的数据,其新发病例数高居第四,死亡人数更是位列第二,对国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肝细胞癌(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8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宗可教授指出,尽管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实现长期生存的核心手段,但多数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直接手术的机会。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模式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今,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及放疗等手段的联合应用,许多最初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得以实现“转化治疗”,即通过这些干预措施使肿瘤降期或缩小,从而获得宝贵的手术机会。
转化治疗与围手术期治疗理念相通,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创造根治性手术的条件,从而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最终实现长期无瘤生存。
警惕“隐形杀手”:低白蛋白血症对肝癌手术的威胁
在肝癌的围手术期管理中,低白蛋白血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宗可教授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
- 合成不足:许多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本就受损。手术应激状态下,炎症因子(如IL-6、TNF-α)会进一步抑制白蛋白的合成。
- 分布异常:手术等应激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白蛋白会大量渗入组织间隙,导致循环系统中的有效浓度下降。
- 分解加速:在感染或手术创伤下,机体对白蛋白的分解代谢会显著增强。
低白蛋白血症会给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研究明确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是预测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一项研究发现,腹部大手术后第一天,若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超过10g/L,其术后并发症风险将增加3倍以上。另一项研究也证实,术前白蛋白浓度低于35g/L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低白蛋白血症是术后腹水形成的主要诱因。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更容易渗入腹腔。数据显示,术前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术后出现腹水的风险会升高至2.52倍。
关键支持:人血白蛋白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策略
面对低白蛋白血症的挑战,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成为提升肝癌外科疗效的重要支持性治疗手段。肿瘤的治疗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如果您对治疗方案或药物选择有任何疑问,可以尝试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
宗可教授分享了临床经验,强调了白蛋白在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血白蛋白制剂有5%、20%和25%三种浓度。5%的白蛋白为等渗溶液,主要用于补充血容量;而20%和25%的白蛋白为高渗溶液,扩容效果更强,是输注量的4-5倍。
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补充白蛋白的益处:
- 一项针对86例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接受5%白蛋白治疗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转氨酶、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则比较了不同浓度白蛋白的效果。在术后白蛋白低于35g/L的肝癌患者中,输注25%白蛋白的患者相比输注5%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腹水引流量更少,肝功能改善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尤其是在术后,输注更高浓度的白蛋白在改善肝功能、减少腹水等方面表现更优。有效的白蛋白管理策略,是保障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安全、促进术后康复、提升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环节。想要了解更多前沿的抗癌资讯,欢迎访问MedFind抗癌资讯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