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可切除的弥漫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采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或不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可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重磅发现也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进行了公布。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金梅尔癌症中心的Valsamo “Elsa” Anagnostou博士指出:“这是首个公开发表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围手术期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对于可切除的间皮瘤患者可能具有潜在益处。这一治疗模式与在肺癌治疗中已取得成功的策略相呼应,为治疗选择极为有限的间皮瘤患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靶向药和免疫药的海外代购信息,可以访问MedFind。
研究背景与设计
免疫疗法已是晚期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在围手术期(即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应用价值尚待探索。这项II期研究旨在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这一阶段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了可进行手术切除的上皮样或双相型弥漫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
- A组(单药治疗组):16名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每2周240mg,共3个周期)。
- B组(联合治疗组):14名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每2周3mg/kg,共3个周期)联合伊匹木单抗(在第1周期给予1mg/kg)的治疗。
新辅助治疗后,患者接受手术,并根据情况选择性接受化疗和/或放疗,之后再接受为期一年的纳武利尤单抗单药辅助治疗。
核心研究结果:联合治疗显著提升生存获益
研究数据显示,联合免疫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体数据如下:
- 在A组(单药组)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3个月。
- 在B组(联合组)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9.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8.6个月。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与单药治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围手术期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并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考虑此类前沿治疗方案的患者,通过MedFind的AI问诊服务,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初步评估和建议。
ctDNA:预测疗效与复发的“液体活检”新工具
本研究的另一大亮点是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研究发现,ctDNA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手术前检测不到ctDNA的患者,其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
- 在新辅助治疗期间持续检测到ctDNA的患者,往往因疾病进展而无法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
- 在第3周期治疗时或手术前能检测到ctDNA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显著缩短。
Anagnostou博士解释说:“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准确捕捉间皮瘤的治疗反应。通过超灵敏的全基因组ctDNA测序,我们能够发现影像学无法识别的微小癌症迹象,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哪些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以及哪些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这项研究不仅为可切除弥漫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新治疗策略,也展示了ctDNA作为一种无创、高灵敏度的生物标志物在指导临床决策中的巨大潜力。获取最新的抗癌药物资讯和诊疗指南,请持续关注Med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