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严峻挑战。在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高达百万,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即使是早期可手术切除的II–IIIA期患者,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依然显著,传统辅助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有限。尤其在东亚人群中,EGFR突变率高达50%,这使得靶向治疗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第一代EGFR-TKI在晚期EGFR突变NSCLC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在术后辅助治疗阶段,其最佳用药时长、与化疗的序贯策略以及对长期生存的影响,一直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ICTAN研究揭示埃克替尼(Icotinib)辅助治疗新策略
为填补这一空白,中山大学王思愚、龙浩等研究团队在中国7家中心开展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CTAN多中心Ⅲ期试验。该研究旨在系统比较埃克替尼(Icotinib)在已接受辅助化疗的EGFR突变II–IIIA期NSCLC患者中,12个月、6个月疗程与单纯观察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长期随访和严谨的亚组分析,ICTAN试验首次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依据,证实了短疗程靶向治疗的有效性。
对于正在寻找创新疗法或难以获取国内上市药物的患者,MedFind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致力于提供便捷、合规的海外购药途径,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所需的抗癌药物。
关键研究结论:6个月疗程足以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ICTAN试验的核心发现令人鼓舞:
- 显著疗效: 无论是6个月还是12个月的埃克替尼(Icotinib)辅助治疗,均显著优于单纯观察组,有效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以及脑转移无病生存期(BMFS)。
- 最佳疗程: 研究结果明确指出,12个月的疗程并未在DFS、OS或BMFS上显示出优于6个月的额外获益。这提示6个月的治疗已足够,有助于避免过度治疗,减轻患者负担。
- 安全性良好: 埃克替尼(Icotinib)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且≥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10%,未出现间质性肺病(ILD)或治疗相关死亡,安全性可控。
图1 试验流程图
详细数据分析:埃克替尼(Icotinib)的持久益处
从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共筛选386例患者,最终251例EGFR突变II–IIIA期NSCLC患者被随机分入12个月埃克替尼(Icotinib)组(n=84)、6个月埃克替尼(Icotinib)组(n=84)及观察组(n=83)。三组基线特征均衡,中位随访时间长达61.4个月。
无病生存期(DFS)显著延长
图2 DFS生存曲线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12个月组和6个月组的中位DFS分别为61.8个月和63.2个月,均显著优于观察组的23.7个月(HR≈0.40,P<0.001)。5年DFS率分别达到51.3%和50.1%,远高于观察组的24.8%。重要的是,12个月与6个月疗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HR=0.97,P=0.89),进一步证实了延长疗程并不能带来额外获益。
总生存期(OS)同样获益
图3 森林图:DFS亚组分析
无论肿瘤分期、N分期、EGFR突变类型(Ex19del或L858R)、性别、年龄、吸烟史或手术侧别,6个月和12个月的埃克替尼(Icotinib)辅助治疗相比观察组均保持一致的DFS获益。这表明疗程缩短并不会影响其在不同患者亚组中的疗效。
图4 OS生存曲线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12个月组的5年OS率为74.5%,6个月组为74.0%,均显著优于观察组的65.1%(HR≈0.55-0.56,P<0.04)。两条TKI治疗曲线几乎重叠,再次印证了6个月疗程足以带来长期生存获益,无需延长至12个月。
总结与展望
ICTAN试验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研究结果强力支持在已接受辅助化疗的II–IIIA期NSCLC患者中,术后加用6个月埃克替尼(Icotinib)作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去强化”治疗选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总生存及脑转移无病生存,同时保持良好的耐受性。
面对复杂的癌症诊疗过程,患者和家属往往需要专业的指导。MedFind提供AI问诊服务,旨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初步咨询和信息支持。同时,我们还提供丰富的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的成果有望改变临床实践,为更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和更长的生存希望。对于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埃克替尼(Icotinib)或其他靶向药信息的患者,MedFind将持续关注全球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提供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