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上的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由中国陆军军医大学的科研团队领衔的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免疫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角色——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除了我们熟知的呈递抗原功能外,还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能够主动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屏障,从而极大地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
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传统认知,也为提高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1抑制剂)的疗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树突状细胞的“隐藏技能”:分泌DNASE1L3
传统观念认为,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信使”,其主要职责是识别并捕获肿瘤抗原,然后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针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攻击。然而,科学家们近年来发现,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远比这更为复杂。
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锁定了一种名为DNASE1L3的核酸内切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酶几乎只在肿瘤内的树突状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更重要的是,临床数据分析显示,肿瘤中表达DNASE1L3的树突状细胞比例越高,患者体内的CD8+ T细胞(抗癌主力军)活性也越强,并且这些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响应也更为敏感。基于ORIENT-11研究的数据进一步证实,DNASE1L3阳性树突状细胞浸润水平高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显著延长。
DNASE1L3如何清除抗癌“路障”?
那么,DNASE1L3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研究人员发现,其关键在于清除一种被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物质。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状结构,虽然在抵抗感染时有益,但在肿瘤微环境中,它却像一张“大网”,物理性地阻碍T细胞进入肿瘤核心区域,形成了一道免疫抑制屏障。
树突状细胞分泌的DNASE1L3能够高效地降解这些NETs,相当于为T细胞“披荆斩棘”,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使得更多的CD8+ T细胞能够顺利浸润到肿瘤内部,并有效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同时还能减少T细胞因“筋疲力尽”而产生的耗竭现象。
临床潜力: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直接向肿瘤内注射DNASE1L3,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并观察到肿瘤内T细胞数量增加、活性增强,而NETs则相应减少。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在那些原本对PD-L1抑制剂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模型中,将DNASE1L3与PD-L1抑制剂联合使用,产生了“1+1>2”的效果。联合疗法不仅显著减缓了肿瘤的生长速度,还大幅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效果远超任何一种单一疗法。
总而言之,这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了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DNASE1L3降解NETs,从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特别是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开辟了新的道路。未来,开发靶向提升DNASE1L3表达或活性的药物,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癌新策略。如果您对前沿的癌症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使用MedFind的免费AI问诊服务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