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瓶颈与细菌治癌的百年渊源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大癌症治疗支柱。然而,这些先进的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却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原因是它们难以有效穿透并作用于具有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在缺氧的肿瘤核心区域。
事实上,利用细菌对抗癌症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外科医生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博士意外发现,一些无法手术的癌症患者在感染细菌后,肿瘤竟然出现了消退。这一观察启发他开发出著名的“科利毒素”,成功治疗了多位患者。时至今日,利用卡介苗(一种减毒结核杆菌)治疗早期膀胱癌,依然是临床上的有效手段。
尽管历史悠久,但传统的细菌疗法存在明显短板:它们难以被精确控制,无法引导免疫系统持续、有力地攻击癌细胞,因此很难彻底清除肿瘤。
《Nature》子刊重磅:新型溶瘤细菌组合疗法问世
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重磅研究为“以菌治癌”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来自日本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的团队开发出一种由两种天然细菌组成的溶瘤细菌联合体,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无药物策略。
这项研究的核心是一种由奇异变形杆菌(A-gyo)和沼泽红假单胞菌(UN-gyo)按3:97精确比例组成的细菌联合体。研究表明,该组合无需依赖免疫细胞的浸润,就能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
独特作用机制:精准诱导肿瘤坏死
这种新型细菌疗法的抗癌机制十分独特。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该细菌联合体会特异性地在肿瘤部位定植、增殖并形成生物膜。其核心作用方式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 诱导选择性血栓:细菌联合体能够诱导肿瘤内部产生细胞因子,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在肿瘤血管内形成选择性血栓。
- 切断营养供给:血栓的形成导致肿瘤血管塌陷,有效切断了癌细胞的血液和营养供应。
- 导致广泛坏死:最终,肿瘤因“饥饿”而发生广泛的坏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该细菌联合体本身也具有直接的溶瘤效应,多管齐下,高效清除癌细胞。
前景展望:高效、安全、可控的抗癌新策略
在多种免疫健全及免疫缺陷的小鼠模型(包括植入了人类肿瘤细胞的模型)中,这种溶瘤细菌疗法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不仅实现了肿瘤的完全消退,显著延长了生存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未观察到全身性的毒副作用或危险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这项研究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两种未经基因改造的天然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自我调节、安全可控的肿瘤靶向治疗系统。这为开发高效、低毒的实体瘤新疗法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虽然这项前沿的细菌疗法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它为癌症治疗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如果您对目前的治疗方案或前沿疗法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更多个性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