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latamab:小细胞肺癌(SCLC)二线治疗的重大突破
对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而言,二线治疗的选择一直相对有限。然而,一项名为DeLLphi-304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化疗相比,靶向DLL3(delta-like ligand 3)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药物Tarlatamab,在二线治疗中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同时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这些重磅数据已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Charles M. Rudin博士表示:“综合来看,DeLLphi-304试验所展示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足以支持Tarlatamab成为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新标准治疗方案。”
DeLLphi-304研究关键数据解读
该研究共纳入了509名在一线铂类化疗(无论是否联用PD-(L)1抑制剂)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的SCLC患者,他们被1:1随机分配至Tarlatamab组或标准化疗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其中约71%的患者曾接受过PD-(L)1抑制剂治疗。
1. 总生存期(OS)的显著改善
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结果显示,Tarlatamab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优于化疗组:
- Tarlatamab组中位OS: 13.6个月
- 化疗组中位OS: 8.3个月
这代表着死亡风险降低了40%(HR=0.60),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一年生存率方面,Tarlatamab组为53%,而化疗组为37%。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患者是否对化疗耐药或存在脑转移,Tarlatamab均展现出了一致的生存获益。
2. 无进展生存期(PFS)与客观缓解率(ORR)
在PFS方面,Tarlatamab同样显示出优势,中位PFS为4.2个月,而化疗组为3.7个月(HR=0.71)。尽管数值差距不大,但Tarlatamab组的一年无进展生存率达到了20%,是化疗组(4%)的五倍,这表明其疗效更具持久性。
此外,Tarlatamab组的客观缓解率(35% vs 20%)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6.9个月 vs 5.5个月)也均优于化疗组。
Tarlatamab的安全性与患者体验
安全性是评估新疗法的重要维度。与化疗相比,Tarlatamab的安全性特征更为理想:
- 严重不良事件: Tarlatamab组的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27%)远低于化疗组(62%)。
- 治疗中断/减量: 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或减量的比例,Tarlatamab组(19%)不到化疗组(55%)的一半。
- 患者报告结局: 接受Tarlatamab治疗的患者在呼吸困难、咳嗽等肺癌常见症状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更高。
对于T细胞衔接器类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在Tarlatamab治疗中确实有发生(分别为56%和6%),但绝大多数为1级或2级的轻度事件,且主要集中在前两次输注期间,临床上易于管理。
专家观点:Tarlatamab如何改变治疗格局
哈佛医学院的Catherine Belle Meador博士在评论该研究时指出,Tarlatamab带来的约5个月的生存获益是“非凡的”,应被视为“立即改变临床实践”的成果。她认为,尽管Tarlatamab的毒性特征优于化疗,但CRS的管理需要医疗机构建立相应的监测流程。随着经验的积累,未来有望优化给药和监测策略,例如从住院监测转为门诊监测,从而让更多患者能够便捷、安全地获益。
总而言之,DeLLphi-304研究不仅为经治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更有效、更安全的二线治疗新选择,也为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这类免疫疗法在肺癌领域的应用开创了新范式。对于正在寻求Tarlatamab治疗方案的患者,了解其具体疗效、潜在副作用、价格及购买渠道至关重要。MedFind平台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抗癌资讯,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海外靶向药代购服务,如果您有任何疑问,也可以尝试我们的AI问诊功能获取初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