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尤其是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的亚型中,免疫疗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的分享,这些进展覆盖了从早期新辅助、术后辅助到晚期一线治疗的各个阶段,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新辅助治疗:让手术不再是唯一选择
在新辅助治疗(术前治疗)领域,免疫疗法的表现尤为亮眼。研究证实,对于dMMR型直肠癌患者,单独使用PD-1抑制剂进行新辅助治疗,可以达到80%至100%的临床完全缓解率(cCR)。这意味着肿瘤在手术前就已完全消失,患者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免于手术,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
对于结肠癌,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的双免疗法显示出比单药更优的效果,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从47%大幅提升至80%,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根治机会。
辅助治疗与一线治疗:确立新标准
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ATOMIC研究显示,对于Ⅲ期dMMR结直肠癌患者,在标准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可将三年无病生存率提升约10%。尽管关于化疗是否仍有必要存在争议,但这无疑为术后治疗提供了新的强力选择。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dMMR结直肠癌,KEYNOTE-177和CheckMate-8HW等重磅研究已经确立了免疫治疗(无论是PD-1单药还是联合CTLA-4)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的地位,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王峰教授强调,尽早在一线使用免疫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
MSS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探索
与MSI-H型不同,大多数结直肠癌属于微卫星稳定型(MSS),这类肿瘤通常对免疫治疗不敏感,被称为“冷肿瘤”。然而,研究并未止步。
研究发现,约6%存在POLE/POLD1基因突变的MSS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此外,一些创新的联合方案正在探索中,旨在将“冷肿瘤”转化为对免疫治疗敏感的“热肿瘤”。例如,一项由我国学者主导的ASTRUM-015研究,在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基础上联用PD-L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初步显示出良好的PFS提升,其三期临床结果备受期待。
王峰教授提醒,在明确的临床证据出炉前,不建议对MSS患者常规使用免疫联合化疗,参与临床试验是更优的选择。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关键作用
随着新辅助免疫治疗等高效手段的出现,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愈发凸显。MDT团队由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体化治疗路径。
通过MDT,医生可以更精准地判断患者是应先接受手术,还是应从新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对于晚期患者,MDT协作能够将许多原本无法切除的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状态,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甚至让三分之一的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
未来展望:精准识别与克服耐药
未来,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将聚焦于两大方向:
- 克服耐药:深入研究MSI-H患者产生耐药的原因,并探索逆转耐药的联合策略。
- 精准分层:对于MSS患者,关键在于通过分子标志物等手段,精准筛选出能从特定联合治疗(如免疫+化疗、免疫+抗血管)中获益的人群。
这些前沿的免疫治疗方案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诊疗指南以及药物的购买渠道,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MedFind致力于提供全球最新的抗癌资讯和便捷的药品代购服务,帮助患者跨越信息和地域的障碍。如果您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疑问,不妨尝试我们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