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但对于许多免疫细胞浸润较少的“冷”实体瘤,其单独使用的疗效依然有限。因此,探索创新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唤醒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效果,已成为当前癌症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日,一项由中山大学徐瑞华教授及王峰教授团队发表于顶尖期刊《Cancer Discovery》的研究,为实体瘤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研究证实,一种“三联疗法”——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组合,能够协同增效,有效对抗实体瘤。
西达本胺的双重作用:机遇与挑战
该研究的核心药物之一是西达本胺(Chidamide),这是一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选择性HDAC抑制剂。研究发现,西达本胺具有显著的“双重作用”:
- 积极作用:它能够增强抗肿瘤核心力量——CD8+ T细胞的“战斗力”。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西达本胺使得T细胞内编码效应分子的基因更容易被激活,从而提升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 潜在障碍:然而,研究人员也意外发现,西达本胺会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这会导致肿瘤血管网络异常增生,形成一道“屏障”,反而阻碍了T细胞等免疫细胞深入肿瘤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与免疫疗法的协同潜力。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HDACi与免疫疗法的组合在实体瘤中的效果不如预期,并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三联疗法”:破解实体瘤治疗困境的新钥匙
针对西达本胺的“副作用”,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引入了第三种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其目的非常明确:精准抵消西达本胺诱导的VEGFA升高效应,使异常的肿瘤血管“正常化”。
结果令人振奋。在小鼠模型和临床患者样本的验证中,这种三联方案取得了显著成功:
- 重塑微环境: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效抑制了血管异常增生,为免疫细胞浸润清除了障碍。
- 协同增效:在此基础上,西达本胺与抗PD-1免疫疗法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CD8+ T细胞浸润至肿瘤核心并高效杀伤癌细胞。
更具说服力的是,在同期进行的II期临床试验中,接受此三联方案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ORR)达到了惊人的44.0%,证实了这一策略在真实世界中的巨大潜力。
临床启示与患者前景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它通过严谨的机制探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强大抗肿瘤活性的治疗策略。通过将HDACi、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疗法巧妙结合,该方案成功地将肿瘤微环境从“纵容”肿瘤生长转变为“抑制”肿瘤生长,为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极具应用价值的新选择。
对于关注西达本胺等前沿疗法的患者而言,及时获取最新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如果您对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或希望了解更多前沿资讯,可以随时通过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进行咨询。
图1 HDACi促进CD8+ T细胞的功能(摘自Cancer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