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乳腺癌患者而言,改良根治术是走向康复的关键一步。然而,手术带来的创伤也可能引发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是较为常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可能对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负面影响。近期一项临床研究深入分析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特点,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预防和治疗依据。
这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8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达到了17.19%。那么,究竟是哪些“元凶”导致了感染?又有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呢?
一、哪些细菌是乳腺癌术后感染的“元凶”?
研究人员对22例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了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26株病原菌。分析发现,这些“不速之客”主要分为两大类:
- 革兰氏阳性菌(占61.54%): 其中最主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
- 革兰氏阴性菌(占38.46%): 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常见的青霉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则较为敏感。同样,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也对青霉素、头孢他啶等多种抗生素存在耐药情况。这一发现强调了进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医生精准选择抗生素,避免无效治疗,从而有效控制感染。
二、识别6大独立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发生感染,而另一些则不会?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明确指出了6个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医患共同采取预防措施。
- 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 术中出血量≥300 mL:较大的出血量通常意味着手术创伤更大、手术时间更长,这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
- 术后引流量≥800 mL:引流量多可能反映了手术创面大、渗出多,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 留置引流管时间≥7天:引流管是连接体表与体内的通道,留置时间越长,细菌通过导管逆行进入体内的风险就越高。
- 白蛋白水平<35 g/L:白蛋白是反映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低蛋白血症意味着患者营养状况较差,会直接影响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能力。
- 白细胞计数<4×10⁹/L: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卫士”。白细胞数量减少(可能由化疗或肿瘤本身引起)会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在抗癌的道路上,了解并管理好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都至关重要。如果您对术后恢复或治疗方案有任何疑问,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参考信息。
三、炎症指标:预测感染的“晴雨表”
研究还发现,血液中的一些炎症因子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术后感染的有效指标。与未感染的患者相比,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在术后血液中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动态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早发现感染迹象,并及时介入处理。
总结
总而言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识别高危人群(如接受新辅助化疗、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并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干预(如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术中精细操作以减少出血、术后妥善管理引流管),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患者而言,积极配合治疗,关注自身营养状况,是促进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