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因其无创、便捷的特点,已成为许多国家结直肠癌筛查的首选工具。该测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f-Hb)浓度来识别潜在的风险人群。然而,一个“阴性”的FIT报告是否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传统上,FIT结果被简单地划分为“阳性”或“阴性”。阳性者通常被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而阴性者则按常规周期进行下一次筛查。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二元划分法可能忽略了重要的风险信息。近期发表于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大规模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粪便隐血浓度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更深层次的定量关系。
“阴性”结果背后的风险:研究新视角
这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整合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包括西班牙、法国、荷兰、韩国等)的13项队列研究,共涉及约449万名参与者。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探索在FIT筛查结果为阴性的人群中,粪便血红蛋白(f-Hb)的具体浓度值与未来检出结直肠肿瘤(包括高级别肿瘤)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颠覆了传统的“阴性即安全”的观念,明确指出:即使f-Hb浓度低于当前临床使用的阳性判断标准,其风险也并非为零,而是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出显著的递增趋势。
研究核心发现:f-Hb浓度与癌症风险的量化关系
该研究首次以量化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f-Hb浓度与结直肠肿瘤检出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具体数据如下:
- 以f-Hb浓度为0作为风险基线(风险倍数为1),当f-Hb浓度分别达到 5, 10, 20, 40 mg/g 时,对应的结直肠肿瘤检出风险倍数分别约为 3.4倍、5.2倍、8.1倍及12.8倍。
- 风险的增长在f-Hb从0增至10 mg/g的区间内最为迅猛,之后增长曲线趋于平缓。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f-Hb浓度对于预测高级别肿瘤(Advanced Neoplasia, AN)的能力更强。在f-Hb为5 mg/g时,风险比(RR)已达4.3倍;在20 mg/g时,风险比更是高达11.8倍。
图:f-Hb水平与结直肠肿瘤检出风险的关联
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证明,粪便隐血浓度是一个连续的风险指标,而非一个简单的开关。
研究的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未来的结直肠癌筛查策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推动精准化风险分层: 与其简单地将人群分为“阳性”和“阴性”,不如根据f-Hb的具体浓度值进行更精细的风险分层。对于那些FIT结果为阴性但f-Hb浓度偏高(例如接近阳性阈值)的个体,应视为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或更早的结肠镜检查。
- 优化筛查间隔: 基于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可以调整筛查间隔。对于f-Hb浓度极低的“真阴性”人群,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而对于f-Hb浓度较高的“假阴性”人群,则应缩短筛查间隔。目前,荷兰和意大利已在开展相关试点研究,以验证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 提升公共卫生效益: 精准的风险分层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既能避免因过度筛查给低风险人群带来的不必要负担和风险,又能确保高风险个体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筛查项目的整体效率和成本效益。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证实了FIT“阴性”结果的连续性意义。未来,结合年龄、性别等其他风险因素,构建多因素动态风险模型,将是实现结直肠癌个体化精准筛查的重要方向。如果您对自己的筛查结果或结直肠癌风险有任何疑问,希望获得更个性化的解读和建议,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第二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