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而言,双特异性抗体药物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之外的真实世界环境中的表现如何?一项发表于《Blood》期刊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汇集了美国21家医疗中心的数据,旨在揭示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设计与患者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245例接受Epcoritamab或格菲妥单抗治疗的侵袭性R/R DLBCL患者。其中:
- 156例 接受Epcoritamab治疗。
- 89例 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真实世界中的患者病情更为复杂:46%的患者为原发性难治性疾病,60%曾接受过CAR-T细胞治疗。更重要的是,高达71%的患者不符合最初药物注册试验的入组标准,这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现实参考价值。
真实世界疗效:缓解率与生存期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在真实世界中依然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患者的长期生存面临挑战。
- 缓解率: Epcoritama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1%,完全缓解率(CR)为23%。格菲妥单抗的ORR为53%,CR为30%。这些数据与关键临床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 生存期: 整体来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8个月。6个月的PFS率和OS率分别为36%和60%。在生存数据方面,两种药物之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与临床试验相比,真实世界中的生存期数据较短,这可能与纳入的患者病情更重、治疗线数更靠后有关。
CD20表达缺失:预后不佳与耐药的关键信号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CD20靶点表达状态对疗效的深远影响。
分析显示,治疗前基线CD20表达缺失的患者,其预后显著较差:
- PFS对比: 1.3个月 vs. 3.5个月
- OS对比: 2.0个月 vs. 11个月
此外,在治疗失败后进行活检的患者中,高达89.5%的病例显示CD20表达缺失。这强烈暗示,CD20靶点的丢失可能是导致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耐药的关键机制之一。
安全性数据:CRS与ICANS发生率
在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均观察到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Epcoritamab组发生率为47%,格菲妥单抗组为27%。
-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Epcoritamab组发生率为13.5%,格菲妥单抗组为6.7%。
这些数据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这些高效疗法的同时,必须密切监测并管理潜在的副作用。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这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了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在治疗重度经治的R/R DLBCL患者中的价值,其缓解率令人鼓舞。然而,较短的生存期以及CD20表达缺失导致的耐药问题,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新药研发指明了方向。对于考虑这些新疗法的患者,全面了解其疗效、副作用及获取途径至关重要。如果您想咨询更多关于epcoritamab或格菲妥单抗的信息,包括药物价格和代购渠道,可以联系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