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压力:乳腺癌转移的“隐形推手”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而约90%的乳腺癌相关死亡是由癌细胞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肺部)引起的。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已知因素外,长期心理压力在癌症进展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受到关注。对于正在对抗乳腺癌的患者而言,了解最新的治疗进展和前沿资讯至关重要。您可以通过MedFind抗癌资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近期,同济大学俞作仁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揭示了慢性压力加速乳腺癌肺转移的深层生物学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动物模型发现,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的小鼠,其体内的主要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同时肺部的转移灶数量也明显增多。这直接证实了压力与乳腺癌肺转移之间的密切联系。

罪魁祸首?一种全新的中性粒细胞亚型(CSP)
为了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团队对小鼠的肺部转移前微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在慢性压力下,小鼠肺部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增加。这些中性粒细胞并非“善类”,功能实验表明,它们能够显著增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更关键的是,研究者在这些压力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中,首次鉴定出一种全新的亚型,并将其命名为癌症压力应激诱发的中性粒细胞亚型(CSP)。与普通中性粒细胞不同,CSP亚型高表达多种与促转移和炎症相关的基因,特别是炎性趋化因子CCL3和CCL4。
揭示作用通路,锁定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进一步阐明了CSP亚型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原来,在慢性压力下,高水平的皮质酮会激活中性粒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从而诱导其向CSP亚型转化。转化的CSP细胞会大量分泌CCL3和CCL4。
这些分泌出的CCL3和CCL4分子,会与乳腺癌细胞表面的CCR1受体结合,如同“钥匙”打开了“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癌细胞向肺部迁移的能力。这一发现为阻止乳腺癌转移提供了全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在动物实验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预,例如:
- 使用抗体清除中性粒细胞
- 基因敲除Ccl3/4
- 使用CCR1抑制剂(如BX471)
这些方法均能有效抑制CSP亚型的促癌作用,并显著减少小鼠的乳腺癌肺转移。虽然这些靶向抑制剂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这一发现为未来开发新药带来了希望。如果您想了解当前已有的乳腺癌治疗方案或评估自己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进行初步咨询。
研究总结
总而言之,同济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慢性压力诱导的、能特异性促进乳腺癌肺转移的中性粒细胞亚型(CSP),并详细阐明了其“皮质酮-CSP-CCL3/4-CCR1”作用通路。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压力如何影响癌症的理解,更为开发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极具潜力的靶点。未来,针对这一新靶点的药物或许能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在此期间,获取已获批的有效靶向药物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如需了解相关靶向药的代购信息,例如价格和渠道,欢迎访问MedFind全球靶向药代购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