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诊疗已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传统的治疗模式正被更具个性化的方案所取代,而这背后离不开病理学诊断技术的革新与突破。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乳腺癌病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争议,重点关注HER2-low、PIK3CA以及BRCA基因突变等关键靶点,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靶向药治疗的新格局,并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面对复杂的乳腺癌精准诊疗需求,患者往往需要获取前沿的靶向药和抗癌药。MedFind作为专业的海外靶向药代购平台,不仅提供全球靶向药代购服务,还通过AI问诊和抗癌资讯,助力患者了解最新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确保患者能及时获得所需药物和专业支持。
HER2-low乳腺癌:靶向治疗新机遇与诊断挑战
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乳腺癌治疗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靶点。近年来,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问世,HER2的表达水平分类变得更加精细化。特别是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在HER2-low和HER2-ultra low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的卓越疗效,彻底打破了传统HER2阳性治疗的边界,使得精准识别这部分患者成为临床焦点。
德曲妥珠单抗(T-DXd)与HER2-low的定义
目前,HER2-low通常定义为免疫组织化学(IHC)评分为1+,或IHC评分为2+但原位杂交(ISH)未扩增的乳腺癌。而HER2-ultra low则指IHC评分为0,但仍有少量(≤10%)浸润癌细胞呈现不完整、微弱细胞膜染色的情况。这些细致的分类,为德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的精准应用提供了依据。
IHC检测HER2-low的局限性与新型检测方法
尽管IHC和ISH仍是当前HER2检测的主要手段,但在识别较低水平HER2表达时,其准确性面临挑战。特别是IHC 0与IHC 1+之间的微小差异,肉眼难以准确判断,导致HER2-ultra low和HER2无染色的区分效能较差。因此,寻找更准确的定量检测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HER2 mRNA表达水平检测、通过外周血分离计数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抗原检测,以及二代测序(NGS)等技术,正被积极探索,有望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基因检测信息,为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
影响HER2-low判读的关键因素
精准筛选HER2-low乳腺癌患者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但临床实践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判读准确性:
- 病理科医师判读一致性:不同医师对较低水平HER2表达的识别存在差异,导致判读一致率相对较低。统一判读标准、加强培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判读是提升准确度的方向。
- 空间异质性:空芯针穿刺活检(CNB)与手术切除标本活检(SEB)结果可能不一致,尤其在CNB结果为HER2无染色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在SEB后被重新归类为HER2-low。
- 时间异质性: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之间,以及新辅助治疗前后,HER2状态可能发生改变,特别是HER2 0向HER2-low转化。建议对复发/转移灶及新辅助治疗后残余病灶再次进行HER2检测。
- 空白切片保存时间:切片保存时间延长会导致HER2表达逐渐减弱,HER2-low标本更易被误诊为HER2无染色。
HER2-low是否应作为独立的乳腺癌分子亚型?
目前,乳腺癌主要根据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情况划分为四种分子亚型。尽管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low乳腺癌中表现出良好疗效,但现有研究表明,HER2-low与HER2 0肿瘤的分子差异并不显著,其治疗获益可能更多与药物的靶向递送机制相关,而非HER2本身作为主要致癌驱动因素。因此,当前不建议将HER2-low视为独立的乳腺癌分子亚型,但其作为一组对特定靶向药物有良好反应的肿瘤,精准分类仍意义重大。
PAM通路异常乳腺癌:精准靶向与基因检测前移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简称PAM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中发挥关键作用。约50%的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存在PAM通路的持续异常激活,这被认为是预后不良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其中,PIK3CA、AKT1、PTEN基因突变是导致PAM通路异常激活的关键因素。
PAM通路抑制剂与临床获益
随着对PAM通路研究的深入,多种PAM通路抑制剂应运而生,如PI3K抑制剂(阿培利斯、伊那利塞)、AKT抑制剂(卡匹色替)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临床研究显示,这些靶向药物能显著延长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PIK3CA/AKT1/PTEN基因检测的重要性与时机
PAM通路抑制剂的显著获益,凸显了PIK3CA/AKT1/PTEN基因突变精准检测的重要性。目前,中国PAM通路检测工作主要以治疗为导向,通过精准基因检测选择适宜用药人群。研究显示,当前乳腺癌患者PAM通路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的时机相对较晚,但临床对PIK3CA/AKT1/PTEN突变检测的重视度和基因检测普及性均呈提升趋势,检测时机正逐步前移。在检测材料选择上,指南推荐首选肿瘤组织样本进行PIK3CA突变检测,必要时可考虑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样本作为补充。不同时期肿瘤样本(原发性或复发性)的检测一致性相对较高,提示在评估后应积极进行相关检测,尽早明确潜在治疗靶点以指导后续治疗。
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筛查指南与PARP抑制剂
BRCA基因(包括BRCA1和BRCA2)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参与DNA同源重组修复过程,维持基因组稳定。BRCA基因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的关键危险因素。约5%~1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其中约一半存在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罹患乳腺癌的终生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确诊年龄更低。
BRCA基因检测的目标人群与临床意义
及时有效的BRCA基因检测不仅能为确诊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如指导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的应用,也能对存在乳腺癌高危风险的人群起到预防性监测作用,指导风险管理,对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多部指南对BRCA突变筛查的目标人群推荐存在细节差异,但总体原则均为:推荐对确诊年龄较年轻、存在乳腺癌相关肿瘤家族史以及可能因存在BRCA突变而能够从PARP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然而,基于现有筛查标准,BRCA基因突变仍有潜在漏检风险。在中国医疗实践中,社会经济制约因素(如医保覆盖不足)及公众医学认知水平差异,共同构成了基因筛查技术普及的壁垒。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迭代优化、检测流程体系的规范化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基因检测的可及性将进一步提升。
总结与展望
精准化是当前乳腺癌诊疗的总体发展方向,病理学诊断与系统治疗的精准化相辅相成。HER2-low和HER2-ultra low的出现,以及德曲妥珠单抗的卓越表现,强调了对HER2表达状态进行精准分型并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和判读标准的重要性。测序技术的改良与普及使乳腺癌诊疗进入基因时代,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提升了PAM通路检测的临床决策地位;及时精准地明确BRCA突变人群,对患者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相关指南的更新完善,合理的检测时机与样本选择、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统一规范的判读标准将成为病理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路线。乳腺癌病理学技术的进步和诊断的规范化,将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坚实助力,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有效的靶向药和抗癌药治疗,提升生存质量。对于需要获取海外前沿靶向药或了解仿制药信息的患者,MedFind等专业平台将是重要的支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