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难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新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复发/难治性病例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巨大挑战。针对这一未满足的需求,一项单臂II期临床试验(NCT03770416)评估了靶向药依鲁替尼(Ibrutinib,商品名:亿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商品名:欧狄沃)在复发/难治性CNS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已发表于《Blood Advances》杂志,显示该联合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活性且耐受性良好。
临床疗效数据:高缓解率与生存获益
这项临床研究纳入了一小部分复发/难治性CNS淋巴瘤患者。在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时,联合治疗方案在所有患者中展现了积极的疗效:
- 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7.8%(18例患者中有14例达到缓解;95% CI, 52%-94%)。
- 完全缓解率(CR):50%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18例中有9例;95% CI, 26%-74%)。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6.5个月(95% CI, 1.3-未达到 [NR])。
- 中位总生存期(OS):21.0个月(95% CI, 8.3-NR)。
此外,研究还分析了不同队列和淋巴瘤亚型(如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的疗效差异。数据显示,联合疗法在不同患者群体中均表现出一定的疗效。值得关注的是,有3名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超过了2年,且均属于原发性CNS淋巴瘤。
研究者观点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Dai Chihara博士及其同事指出:“依鲁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CNS淋巴瘤显示出高达77.8%的高ORR,并且在17%的患者中,缓解持续时间超过2年,无需进一步治疗。”
研究者也坦承,由于招募缓慢,该试验提前关闭,这凸显了CNS淋巴瘤临床研究面临的挑战。他们强调,对于这类患者数量较少的疾病,未来需要更多基于生物学驱动、精心设计的试验,并最大化样本利用。例如,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等新技术,有助于克服样本采集的困难,更深入地了解CNS淋巴瘤的生物学特征,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缓解和耐药机制。
治疗方案与患者特征
研究分为两个队列(队列A和队列B)。队列A的患者首先接受每日口服560 mg依鲁替尼治疗一个28天周期,随后联合每两周一次静脉注射240 mg纳武利尤单抗。队列B则从第一个周期开始就接受依鲁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在完成6个治疗周期后达到部分缓解(PR)或更佳疗效的患者,继续治疗最多2年,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岁(范围43-88岁),22%为男性。患者的中位诊断时间为14.9个月,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2线(范围1-4线)。89%的患者为原发性CNS淋巴瘤,11%为继发性。22%的患者确认为GCB亚型,56%为非GCB亚型。55%的患者对既往治疗耐药。
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数据显示,所有患者(100%)均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50%的患者经历了至少一次3级或4级TRAE。未观察到5级毒性事件。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事件包括疲劳(50%)、恶心(33%)和黏膜炎(28%)。3级至4级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口腔黏膜炎各2例,以及肺炎、关节炎和斑丘疹各1例。有2例患者因关节炎和皮疹发作而停止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试验期间未观察到心房颤动或出血事件,显示出该联合疗法在安全性方面的可控性。
获取海外靶向药与抗癌资讯
依鲁替尼和纳武利尤单抗作为重要的靶向药和免疫疗法,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国内患者而言,获取这些海外新药可能存在挑战。了解海外靶向药代购渠道或AI问诊服务,或许能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同时,患者在抗癌过程中,需要获取全面、准确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MedFind提供抗癌资讯,帮助患者了解最新的治疗进展、药物信息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为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Chihara D, Steiner RE, Nair R, et al. Phase 2 trial of ibrutinib and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CNS lymphomas. Blood Adv. 2025;9(7):1485-1491. doi:10.1182/bloodadvances.202401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