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SCLC)一直以来都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硬骨头”,其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的特点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随着精准医疗的飞速发展,一系列创新疗法,特别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改写SCLC的治疗格局。近期,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多项研究摘要,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前沿疗法的巨大潜力。
Tarlatamab联合PD-L1:广泛期SCLC一线维持治疗新探索
Amgen公司研发的Tarlatamab是一款靶向DLL3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在一项研究中,它被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在完成标准化疗-免疫治疗后的一线维持治疗,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这种创新的维持策略旨在延长初始治疗带来的缓解效果。
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数据显示,在88名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5.6个月,9个月的总生存(OS)率估计为88.9%,疾病控制率(DCR)为62.5%。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大多为轻中度,整体可控。
BNT327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展现高缓解率
BioNtech公司开发的BNT327是一款靶向PD-L1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在一项针对未经治疗的ES-SCLC患者的研究中,BNT327与化疗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在38名可评估患者中,未确认的客观缓解率(uORR)高达86.8%,疾病控制率(DCR)更是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患者的肿瘤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的清除率也达到了44.4%,显示出深度分子层面的缓解。该疗法的安全性良好,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国产新锐SHR-4849:DLL3靶向ADC在复发/难治性SCLC中显威力
来自恒瑞医药的SHR-4849是一款靶向DLL3的ADC药物。在其中国的I期临床试验中,SHR-4849在复发/难治性SCLC患者中展现了强大的抗肿瘤活性。数据显示,在11名可评估患者中,部分缓解率达到了惊人的73%,且安全性表现良好,主要为1-2级的可控不良事件。
QLC5508:B7-H3靶向ADC为经治ES-SCL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QLC5508是一款靶向B7-H3的新型ADC药物。在针对铂类化疗失败的ES-SCLC患者的研究中,不同剂量组均观察到显著的生存获益。三个剂量队列的中位PFS均在5.5个月以上,中位OS更是达到了11.5个月左右,为后线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选择。
Ifinatamab deruxtecan (I-DXd):B7-H3 ADC在ES-SCLC治疗中数据亮眼
由第一三共研发的Ifinatamab deruxtecan (I-DXd)是另一款备受瞩目的B7-H3 ADC。在II期IDeate-Lung01试验中,其12mg/kg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4.8%,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8个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线有脑转移的患者中,颅内ORR高达50.0%,显示出其穿透血脑屏障的潜力。
ABBV-706:靶向SEZ6的ADC为复发/难治性SCLC提供新思路
艾伯维的ABBV-706则开辟了新的靶点——SEZ6。在一项针对复发/难治性SCLC患者的I期研究中,1.8 mg/kg剂量组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取得了更优的平衡,尤其是在未经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ORR高达62.1%。
双免联合化疗:Tifcemalimab方案一线治疗ES-SCLC潜力巨大
君实生物的Tifcemalimab(抗BTLA抗体)联合其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在一线治疗ES-SCLC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方案的ORR高达86%,DCR为100%,15个月的OS率达到了63.5%,显示了“双免+化疗”模式的强大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小细胞肺癌的创新疗法正迎来井喷式发展。从靶向DLL3、B7-H3、SEZ6的ADC药物,到PD-L1/VEGF、DLL3/CD3等双特异性抗体,再到双免疫联合疗法,这些前沿研究成果正不断刷新我们对SCLC治疗的认知,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面对如此多的新兴疗法,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您可以考虑使用MedFind的AI问诊服务,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或访问MedFind资讯中心了解最新的抗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