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PC)是一种与EB病毒(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尤其在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地区高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健康。尽管早期鼻咽癌患者预后良好,但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面临较高的远处转移和复发风险。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实现早期检测,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EBV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几乎所有鼻咽癌细胞都携带EBV基因组。人体对EBV的免疫反应,特别是T细胞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病毒,维持无症状的携带状态。然而,EBV的再激活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血清EBV抗体水平升高常在发病前几年出现。尽管如此,鼻咽癌的发生机制复杂,除了EBV相关抗原,肿瘤本身也可能表达非EBV特异性抗原。
TCR测序:解码鼻咽癌免疫监视的新工具
为了深入理解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监视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的突破口,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该研究首次大规模应用T细胞受体(TCR)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对鼻咽癌患者、EBV高危对照以及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血TCRβ链进行了分析。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ancer Cell)
关键研究发现:T-score模型实现早期预警
研究人员基于鉴定出的208个在鼻咽癌患者中富集的CDR3β序列,构建了一个基于TCR的诊断模型——T-score。在独立的验证队列中,该T-score模型展现出对鼻咽癌的准确诊断能力。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发现较高的T-score与更短的鼻咽癌诊断时间间隔显著相关,这意味着该模型能够在临床诊断出现前6-12个月,有效识别出EBV血清阳性高危个体中的早期鼻咽癌。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在鼻咽癌中富集的TCR克隆不仅能够识别EBV特异性抗原,还能对鼻咽癌细胞表达的非EBV抗原产生反应,揭示了针对EBV和肿瘤抗原的双重免疫监视机制。此外,血液中富含的NPC特异性CD8+ T细胞的丰度与肿瘤组织中未耗竭T细胞的浸润程度相关,并且与患者更长的生存期相关。这些发现强有力地提示,这些特定的T细胞群在疾病监测和未来的细胞治疗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ancer Cell》上的研究,通过解码鼻咽癌的T细胞免疫监视密码,不仅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更精准的策略,也为理解EBV相关肿瘤的免疫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基于TCR测序的T-score模型有望成为鼻咽癌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的有力工具,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于癌症患者及家属而言,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可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信息至关重要。无论是关于靶向药、抗癌药的详细介绍,还是寻求专业的AI问诊服务,都可以通过MedFind网站获取帮助。如果您正在寻找海外优质药品,MedFind的药品代购服务或许能提供便利。同时,网站还提供了丰富的药物信息、诊疗指南等抗癌资讯,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5)00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