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度的侵袭性、转移能力以及对传统化疗的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现有疗法的临床效果。尽管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例如索拉非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肿瘤的异质性和药物毒性依然是治疗面临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铁死亡,因其独特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机制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肝癌细胞由于代谢异常(如铁积累和谷胱甘肽耗竭)而对铁死亡高度敏感。因此,靶向调节铁死亡相关通路,被认为是突破当前肝癌治疗瓶颈的关键策略之一。
黄芪-莪术药对:传统智慧与现代研究
黄芪-莪术药对(ACHP)源自中医经典方剂《理冲汤》,以1:1的比例配伍而成,是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经典应用。在中国,ACHP作为复方制剂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先前的研究表明,ACHP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如黄芪甲苷、莪术醇)具有抗肝癌作用,例如通过改善肠道菌群、调节上皮-间质转化、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等机制。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深入阐明ACHP抗肝癌的具体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最新研究揭示ACHP的双重抗癌机制
为了系统评价ACHP的抗肝癌疗效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一项最新研究采用了多种现代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转录组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 与单独使用黄芪或莪术相比,ACHP联合使用能显著抑制肿瘤增殖,并在体内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 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铁死亡在ACHP抗肝癌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揭示,ACHP的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控EGFR/AKT/mTOR通路和HIF-1α/HO-1/GPX4轴有关。
- 体内外实验最终证实,ACHP通过抑制EGFR/AKT/mTOR通路来阻断致癌信号,同时通过激活HIF-1α/HO-1/GPX4轴诱导脂质过氧化,从而引发铁死亡,最终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的效果。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建立了从化合物鉴定到机制验证的完整药理学链条,明确了黄芪-莪术药对通过抑制EGFR/AKT/mTOR信号通路并诱导HIF-1α/HO-1/GPX4轴介导的铁死亡来发挥其抗肝癌作用。这不仅为ACHP作为一种潜在的铁死亡诱导剂靶向治疗肝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探索基于天然药物的抗癌药和靶向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了解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至关重要。无论是传统疗法、研究中的新药,还是已上市的靶向药、仿制药,获取准确、全面的药物信息和专业的医疗建议都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出更明智的治疗选择。MedFind致力于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可靠的抗癌资讯、便捷的AI问诊服务,以及安全可靠的海外靶向药和仿制药代购服务,助力患者获取所需的治疗药物和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