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尤其在中国,其增长速度不容忽视。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疗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乳腺癌也逐渐被视为一种可以管理的慢性疾病。早期筛查与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是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特邀权威专家,深入解析乳腺癌的防治要点,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科学防癌:从生活方式入手降低乳腺癌风险
乳腺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
1. 遗传因素: 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变是重要的遗传风险因素,约占乳腺癌总发病数的5%-10%。有家族史(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的人群风险更高。
2. 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高能量饮食、油炸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不足、饮食不均衡、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运动不足等,都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3. 激素水平异常: 高能量饮食导致的肥胖,特别是绝经后肥胖,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4. 生育与哺乳: 未婚、未育、未哺乳可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增加风险。建议女性在适龄(35岁前,最佳30岁前)生育并进行母乳喂养。
预防建议:
- 规律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包括乳腺癌。
- 均衡饮食: 倡导不偏食,每日摄入多种蔬菜水果(约500克),合理控制脂肪、蛋白质和糖分摄入。
- 管理精神压力: 特别是处于高发年龄段(中国女性多在45-55岁)的职场女性,应学会放松,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避免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力下降。
早诊早治:提升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筛查是实现早诊早治的重要途径。
1. 筛查人群与时机:
- 国内外普遍推荐40岁以上女性进行乳腺癌筛查。研究表明,将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对于有家族史等高风险女性,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0岁左右。
2. 筛查方法与频率:
- 推荐采用X线结合超声的组合筛查方法,能更全面地发现早期病变。
- 筛查频率一般为1-2年一次。
3. 确诊后的规范治疗:
一旦确诊,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诊疗。乳腺癌治疗复杂,需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目前主要分4种,还可细分)和疾病分期,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以及药物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
对于需要特定靶向药或仿制药的患者,了解海外购药渠道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获取更广泛的治疗选择。面对复杂的治疗方案和海量信息,患者可以通过AI问诊服务获取初步指导,或查阅专业的药物信息和诊疗指南,辅助决策。
乳腺癌的“慢病”管理:追求长期高质量生存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和HER2阳性的晚期患者,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接近50%,部分患者甚至能生存10年以上。这使得乳腺癌,尤其是晚期乳腺癌,逐渐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长期管理。
“慢病”管理理念的体现:
1. 长期治疗: 早期患者术后仍需长期辅助治疗,如内分泌治疗可能持续5-10年,靶向治疗可能持续1-2年甚至更长。晚期患者则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2. 伴随疾病管理: 长期治疗和年龄增长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抑郁、妇科疾病等伴随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长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在术后5-10年后超过死于乳腺癌本身的风险。
3. 全方位、全周期、跨学科管理: 乳腺癌的治疗理念已超越传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应以患者为中心,整合肿瘤内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并纳入心血管科、消化科、精神科、妇科、骨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对患者进行从诊断到治疗、康复、随访的全周期管理。
这种全面的管理模式,不仅旨在延长患者生命,更强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的发生风险,让乳腺癌患者不仅“活得长”,更能“活得好”。对于需要了解特定抗癌药信息或寻求治疗建议的患者,专业的药物信息平台和AI问诊工具可以提供有益的支持。
总之,乳腺癌已不再是令人绝望的疾病。通过积极预防、早期筛查、规范化个体治疗以及全面的长期管理,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实现带瘤生存,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了解最新的靶向药、仿制药等治疗选择,并结合专业的医疗指导,是战胜疾病、拥抱未来的重要一步。